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2 (1700-1725).djvu/2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有濟。倘不知其所致之由。而概施混治。但知攻邪。則 未有不誤人者矣。此即勞倦內傷之類。諸義具詳本 門。

動氣

按動氣一證,即築築然動於臍旁及左乳之下,曰虛 里者,皆其聯絡者也。考之《難經》,則以臍之上下左右, 分心、腎、肝、肺四臟,而各列其證,在《傷寒論》所載亦詳。 成無己曰:「動氣者,臟氣不治,正氣內虛也。」雖諸說如 此,然皆未盡其要,所以今之醫家,多不識此為何證, 而且疑為未見此證也。余嘗留心察此,所見極多。蓋 動氣之在臍旁者,皆本於下焦之陰分,凡病關格勞 損者,多有此證,而尤於瘦薄者易見之。其動之微者, 則止於臍旁上下;其動之甚者,則連及虛里心脅,真 若舂舂連續,而渾身皆振動者。此以天一無根,故氣 不畜藏而鼓動於下,誠真陰不守,大虛之候也。何以 驗之?但察於呼吸饑飽之頃,可得其徵。凡病此者,餒 時則動甚,飽時則稍緩,呼出則動甚,吸入則稍緩,但 虛甚者動必甚,虛微者動亦微,豈非虛實之明證乎? 即在病者,雖常覺其振動,而無疼無痒,尚不知為何 故,醫家多不以為意,弗能詳察,故不知為何病,此動 氣之不明也久矣。此動氣之見於虛損者極多,而見 於傷寒者亦不少也。精虛者既不可汗,陰虛者又不 可下。仲景但言其禁,而不言其治,然則動氣之治,豈 無法乎?獨於霍亂條中云:「臍上築者,腎氣動也,用理 中丸去朮加桂四兩以治之。」此其意在脾腎,概可知 也。然余之治此,則惟直救真陰,以培根本。使其氣有 所歸,無不獲效。欲察虛實者,最不可忽此一證。

戰汗

戰與慄異,戰由乎外,慄由乎內也。凡傷寒欲解,將汗 之時,若其正氣內實,邪不能與之爭,則但汗出,自不 作戰,所謂不戰,應知體不虛也。若其人本虛,邪與正 爭,微者為振,甚則為戰,正勝邪則戰而汗解矣。故凡 邪正之爭於外者,則為戰,戰其愈者也。邪正之爭於 內者則為慄,慄其甚者也。《論》曰:陰中於邪,必內慄也。 夫戰為正氣將復,慄則邪氣肆強。故《傷寒》六七日,有 但慄不戰,竟成寒逆者,多不可救。此以正氣中虛,陰 邪內盛,正不勝邪,而反為邪氣所勝。凡遇此證,使非 用大補溫熱之劑及艾灼回陽等法,其他焉得而禦 之。

頭汗

頭汁之證有二,一為邪熱上壅,一為陽氣內脫也。蓋 頭乃諸陽之會,凡傷寒遍身得汗者,謂之熱越,若身 無汗,則熱不得越,而上蒸陽分,故但頭汗出也。治熱 蒸者,可清可散,甚者可下,在去其熱而病自愈。至若 氣脫一證,則多以妄下傷陰,或剋伐太過,或泄瀉不 止,以致陰竭於下,則陽脫於上,小水不通,而上見頭 汗。則大危矣。

頭汗脈緊數,有表邪當散者,宜小柴胡湯,或柴胡桂 枝乾薑湯,及《新方》諸柴胡飲,俱可酌用。

若有火邪,脈洪滑,內多煩熱,頭汗當清者,宜人參白 虎湯、益元散之類主之。

若水結胸,心下滿,頭汗出者,或大陷胸湯,或小半夏 茯苓湯。

「若便結」,腹脹疼痛,頭汗者,宜承氣湯。

若諸虛泄瀉,陽脫頭汗者,宜速用獨參湯,或「大補元 煎」、六味回陽等飲,作急救之,庶可保全。

吐蚘

凡治傷寒,若見吐蚘者,雖有大熱,忌用涼藥,犯之必 死。蓋胃中有寒,陽氣弱極,則蚘逆而上,此大凶之兆 也。急用炮薑理中湯一服,加烏梅二箇,花椒一二十 粒,服後待蚘定,然後以柴胡或補中益氣等劑,漸治 其餘。蓋蚘聞酸則靜,見苦則安也。

腹痛

若小腹鞕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身目黃者,屬畜血痛。 亦用寒劑加行血藥,下盡黑物自愈。

凡傷寒,腹中痛甚,但將涼水一盞,與病者飲而試之。 若飲水後痛稍可者,屬熱痛,當用涼藥清之。

以上皆實熱痛也,必脈來沉實有力,方是此證。若微 弱者,仍當詳審,從緩治之。

若飲水愈加作痛,此為寒痛,當用溫藥和之。和之不 已,而或四肢厥冷,嘔吐瀉利者,急用熱藥救之。但須 詳脈之有力無力,方為良法。

下利

凡雜證下利,多積於寒,傷寒下利,有寒有熱。蓋熱邪 傳裏,則亦有下利之證,但寒利最多,熱利則僅見耳。 治者當辨寒熱,若誤用之,則為害最大。

凡傷寒下利,由熱邪者,必有煩躁大熱,酷欲冷水等 證,亦必有洪滑強盛數實等脈。如果表裏俱熱,方可 作火證論治。若其脈雖數而無力,外雖身熱而不惡 熱,內雖渴而不喜冷,此其內本不熱,而病為下利者, 悉屬虛寒。治宜四逆湯、理中湯、溫胃飲、胃關煎、五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