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3 (1700-1725).djvu/4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附子餅:治潰瘍氣血虛不能收斂,或風邪襲之,以致 氣血不能運於瘡所,不能收斂。用炮附子去皮臍研 末,以唾津和為餅,置瘡口處,艾壯於餅上灸之,每日 灸數壯,但令微熱勿痛。如餅乾,再用唾津和做,以瘡 口濕潤為度。

《證治準繩》曰:「砭法,治丹毒疔瘡,紅絲走散,或時毒瘀 血壅盛。用細磁器擊碎,取有鋒芒者一塊,以筯一根, 劈開頭尖夾之,用線縛定,兩手指輕撮筯稍,令磁芒 正對患處,懸寸許,再用筯一根,頻擊筯頭,令毒血遇 刺皆出,毒入腹膨脹者難治。」

灸,乃開結破硬之法。倘有一點白粒如粟米起,四圍 微腫如錢,便當於米粒上著艾,灸十四五壯。三日內 灸者,只成灸瘡而散,三日外者,其腫漸少,宜多灸之。 或灸火著處,則結熱可伸,灸處先潰,則毒勢分減,庶 免展開,不致下陷,及壞筋骨,傷氣血也。所謂「灸至不 痛」者,謂著皮肉未壞處則痛,火至著毒處則不痛,必 令火氣至著毒處方止。所謂灸至痛者,謂初著毒處 不痛,至好肉則痛,必令火氣至好肉方止。畏灸者,或 用獨蒜瓣,或用豆豉餅,或用椒、薑、鹽,爛擣捻作餅子, 如三錢厚,鋪艾灸之,熱則易新餅,亦可散也。

灸乃從治之意,惟頭為諸陽所聚,艾炷宜小而少。若 少陽分野,尤不可灸,灸之多至不救,亦有因灸而死 者。蓋虛甚孤陽將絕,其脈必浮數而大,且鼓精神必 短而昏,無以抵當火氣,宜其危也。

劉宗厚曰:「此謂癰疽初發,宜灸之也。然諸瘡患久成 痛者,常有膿水不絕,其膿不臭,內無歹肉,尤宜用附 子浸透,切作大片,厚二三分,於瘡上著艾灸之,仍服 內托之藥,隔二三日再灸之,不五七次,自然肌肉長 滿矣。至有膿水惡物,漸漬根深者,《郭氏治》用白麪、硫 黃、大蒜三物,一處搗爛,看瘡大小,捻作餅子,厚約三 分,於瘡上用艾炷灸二十一粒,一灸一易後隔四五 日,方用翠霞錠子」并「信效錠子互換用之」,絍入瘡內, 歹肉盡去,好肉長平,然後貼收斂之藥,內服應病之 劑,調理即瘥矣。蓋不止宜灸於瘡之始發也。大抵始 發宜灸,要汗下補養之藥對證。至灸冷瘡,亦須內托 之藥,切當設反逆,不惟不愈,恐致轉生他病之患也。

鍼烙

凡用鍼烙,先察癰疽之淺深,及膿未成已成,「高阜而 輭者,發於血脈;腫平而堅者,發於筋脈;皮色不相辨 者,發於骨髓;高阜而淺者,用鈹鍼開之。」疽始生白粒, 便可消退,漸長如蜂窠者,尋初起白粒,上烙及四圍, 烙四五處,如牛項之皮者。疽頂平而淺者,皆宜用火 鍼烙之。其鍼用圓鍼如筯,如緯鋌,大頭圓平,長六七 寸一樣二枚,蘸香油於炭火中燒紅,於瘡頭近下烙 之。宜斜入向輭處,一烙不透,再烙必得膿也。瘡口烙 者,名曰「熟瘡」,膿水常流下,不假按抑,用絍藥使瘡口 不合。舊用紙撚,及新取牛膝根,如瘡口大小,略刮去 皮,一頭繫線絍之。不如用翠青搜膿等錠子,臨用以 糯米飯和成輭條子,看淺深絍之。外用「拔毒膏」貼之。 瘡毒未成,烙之可散,潰而未破,針之可消,但要用得 其宜耳。若當用針烙而不用,則毒無從而泄,膿瘀蝕 其膏膜,爛筋壞骨,難乎免矣。若毒深針淺,膿不得出, 毒淺烙深,損傷良肉,不當其所,他處作頭,此皆不能 瘉疾,反增痛耳。或瘰𤻤潰久不瘉,漏瘡經年,或通或 閉,癰疽瘡口不收,皆因冷滯不能收斂,亦因瘡口內 外四畔烙之。癰疽正發及膿見後,紅腫焮開,用鐵針 燒赤,四圍刺之,則紅腫隨縮矣。

《古今醫統》曰:「烙法方其已熟未潰之時,用鐵一烙,極 是快意。方扇火欲著時,誠是驚人。余常用矣,臨時猶 且顫悸,況未曾經歷者乎?烙後膿水流通,百無所忌, 名曰熟瘡。其瘡突者,針口宜向下,然須是熟於用烙 者,識淺深,知穴道,審生熟,非其時則所出皆生血,當 其時則出黃膿瘀肉。用尖針烙者不得法,尖針頭細」, 其口易合,惟用平圓頭者為妙。蓋要孔穴透,或恐瘡 口再合,用牛膝根如瘡口之大小,略割去粗皮,插入 瘡口,外留半寸許,則用嫩橘葉、地錦草各一握,研成 膏傅之。牛膝能使惡血常流,二草溫涼止痛,隨乾隨 換,此十全之功也。

《景岳全書》曰:「按立齋云:『灼艾之法,必使痛者灸至不 痛,不痛者灸至痛,則毒必隨火而散,否則非徒無益, 而反害之』。」愚意癰疽為患,無非血氣壅滯,留結不行 之所致,凡大結大滯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藉火 力不能速也,所以極宜用灸。然又有孫道人神仙熏 照方,其法尤精尤妙。若毒邪稍緩,邪深經遠,而氣有 不達。灸之為良。若毒邪熾盛。其勢猛急而垂危者。則 宜用熏照方。更勝於灸也。

上古有砭石之制,《內經》有九針之別,制雖不同,而去 病之意則一也。其瘡瘍一科,用針為貴,用之之際,雖 云量其潰之淺深,尤當隨其肉之厚薄。若皮薄針深, 則反傷良肉,益增其潰;肉厚針淺,則膿毒不出,反益 其痛。用針者可不慎哉!至於附骨疽,氣毒流注,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