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4 (1700-1725).djvu/4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溟涬子曰:「昏昏默默,埋照含光是智慧,是萬劫不壞 底真性;昭昭靈靈,神光外馳是情識,是生死輪迴底 種子。將此外馳底神光,一返而內照,便是大悟大徹。 故曰:『轉識為知』。」故曰:「迷則眾生,悟即是佛。」世人多認 昭昭靈靈,神光外馳底是智,認賊作子,所以歷劫不 見自性。王新建致良知之學,亦只是認昭昭靈靈底 作良知。其言曰:「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又加一 致字,更是疊床架屋,未免墮情識一邊,縱然致得十 分聰明透徹,愈透徹則愈散馳。」今觀其徒最高明者, 多流而為圓巧伶俐,機鋒雄辨,善躲閃而習狡獪,此 情識用事之明驗也。《廣成子》曰:「至道之精,杳杳冥冥; 至道之極,昏昏默默。」《老子》曰:「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 登春臺。我獨汩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無 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其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若悶。」又曰:「知其 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鹿園注》云:「雄與白,情也;雌 與黑,性也。」夫杳冥、昏默、愚悶、雌黑,皆回光內照,外暗 內明也。馳騖情識,昭昭靈靈,外明內暗也。至如孔門 子貢之聰明才辨,情識也;顏子之「終日如愚」,見性也; 至如佛門神秀之博聞強記,情識也;慧能之絕學無 物,見性也。聖聖相傳,見性之學如此。三教理一至此, 昭然發矇矣。新建之致良知,是老氏之所謂「昭昭察 察」也,是神秀之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也。故曰:「佛 氏之二乘禪也。」而猶然攻佛不已,不惟不識三教宗 旨,其於孔門勿欺之學,亦有媿矣。

《三教至處》

元門詆禪是未知禪,禪門詆元是未知元儒,詆元禪 是未知元禪,有知之而持論猶然。推仙佛附儒,隱約 委蛇者,其說有二:賢士大夫既已知二氏之道之美, 而擔當不勇,畏人以異端目己,其心好之,又不能不 談二氏,乃動輒附托儒術,以逃世人之後議。蓋其心 猶不能忘情於宣廟兩廡下之俎豆者。又有真知二 「氏之道之美,實心皈依,而念世人難與驟語,不駴則 怪。姑就世法起論,使二氏和合於儒術,不至駭俗,而 其說可以漸行。」如近世羅念菴持論,往往如此。此其 見亦卓矣。若以愚論之,亦政不必爾。吾儒仙佛,其理 雖一,其作用成就,實自不同。自剖判以來,三教鼎立, 莫能相廢。學者既兼通其理,持論立教,謂「宜明目張 膽,各探其本源,各要其至處,以曉示天下後世,使日 月並明,寒暑並行,江河並流,動植並生,乃為頂天立 地,作三教張主。」男子如云,明知二氏之道可貴,第以 世人不悟俗儒異議,姑托之儒術,牽合附會其說,使 不至駭人,無礙儒宗無廢。二氏陽詆仙佛,陰為主張, 則二氏之道將終於不明,是使俗儒之所以紛紛也, 豈大豪傑卓絕千古之見哉?故愚不自度,斷以為「論 儒道則要儒之至處,理固無異於仙佛,而其作用成 就之不同者,不必強推而附之仙佛;論仙佛,則要仙 佛之至處,理固無異於儒,而其作用成就之不同者, 不必強推而附之儒。」嗟乎!余孤立寡儔,力明三教,不 敢引類呼朋以求助己,嘔血吐心,雖蒙世訾詬,捐糜 不悔矣。

「儒者世法,仙、佛出世。」法在世不可無法,是故貴儒;出 世不可無法,是故貴仙。佛實而公,可貴也;虛而大,不 亦可貴乎?自剖判以來,三教之所以鼎立不廢也。儒 學實而公,仙、佛學虛而大。儒者實而有虛,虛在忘私; 仙、佛虛而有實,實在證聖。佛、仙出世,故云虛,虛以出 世得名,非幻妄也。儒、世法故云實,實以世法得名,非 滯著也。所謂「各有至處。」以此知此,則不可相廢,不必 相廢明矣。學儒者,則詆仙佛以為異端;學仙佛者,則 又詆儒以為拘滯。學儒而詆仙佛,仙佛有引而去之 耳。學仙佛而詆儒,儒之所以紛紛持論不服也。學儒 而詆仙佛,俗儒也;學仙佛而詆儒,贗仙佛也。孔子以 老為猶龍,是未嘗詆仙也;以西方之人為聖人,是未 嘗詆佛也。佛之立教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佛未 嘗詆儒也。仙之立教在淨明忠孝,是仙未嘗詆儒也。 三教之所以卒於鼎立也,三教之徒嘗彼此相非矣, 而卒於鼎立而不廢,是必無庸於相非也。

《止宿》

元釋氏《念常集》《佛祖通載》,遠自古七佛,以及周、漢、魏、 晉、六朝、唐、宋,終於元季,弘獎佛流,闡揚大教,可謂法 苑之鄧林,道源之滄海矣。獨不滿其掊擊元門,過於 刻峻,每於道藏丹經,悉指為偽纂;靈仙真隱,咸目為 幻妖。沙門如此立心,如此持論,不已狹乎?夫佛刳心 見性,以超劫為涅槃,其道廣大而宏通。仙馭氣煉神, 以度世為了脫。其道清虛而簡寂,大小不同,其為道 一也。上真列仙,崇奉如來,等於父師;佛祖覺皇推獎 群真,歡於同氣。二氏之徒,知不及此,掔枝忘本,涉流 忘源,挺刃操戈,互相排擊。沙門以為道流不抑,則禪 教不興;羽客以為釋氏不摧,則元風不暢。若云:「勢不 兩立,道不並行。」不知大道為公,超歷「曠劫,入門稍異, 止宿則同。」仙佛二道,咸以虛無清淨為宗,惟見趣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