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4 (1700-1725).djvu/4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至哉嘉訊,豈蒙生所辨?雖然,試言之,若直推竹柏之 匹桐柳者,此本性有殊,非今日所論。若引庖刀湯稼, 從養溉之功者,此又止其所從,終無永固之期。夫得 仙者,並有異乎此。但斯族復有數種,今且談其正體。 凡質象所結,不過形神。形神合時,則是人是物;形神 若離,則是靈是鬼。其非離非合,佛法所攝;亦離亦合, 「仙道所依。」今問以何能而致此仙,是鑄煉之事極,感 變之理通也。當《埏埴》以為器之時,是土而異於土,雖 燥未燒,遇濕猶壞,燒而未熟,不久尚毀,火力既足,表 裏堅固,河山可盡,此形無滅。假令為仙者,以藥石煉 其形,以精靈瑩其神,以和氣濯其質,以善德解其纏, 眾法共通,無礙無滯。欲合則乘雲駕龍。欲離則尸解 化質。不離不合則或存或亡。於是各隨所業修道進 學漸階無窮。教功令滿亦畢竟寂滅矣。

《原道論》
宋·孝宗

朕觀韓愈《原道論》,謂佛法相混,三道相絀,未有能辨 之者,徒文煩而理迂耳。若揆之以聖人之用心,則無 不昭然矣。何則?釋氏窮性命,外形骸,於世事了不相 關,又何與禮樂仁義者哉?然猶立戒曰:「不殺、不婬、不 盜、不妄語、不飲酒。」夫不殺,仁也;不婬,禮也;不盜,義也; 不妄語,信也;不飲酒,智也。此與仲尼又何遠乎?從容 「中道,聖人也。」聖人之所為,孰非禮樂,孰非仁義,又惡 得而名焉?譬如天地運行陰陽,若循環之無端,豈有 春夏秋冬之別哉?此世人強名之耳,亦猶仁義禮樂 之別,聖人所以設教治世,不得不然也。因其強名,揆 而求之,則道也者,仁義禮樂之宗也,仁義禮樂,固道 之用也。揚雄謂老氏棄仁義,絕禮樂。今跡老氏之書, 其所寶者三: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孔子曰:「節 用而愛人。」老氏之所謂儉,豈非愛人之大者耶?孔子 曰:「溫、良、恭、儉、讓」,老氏所謂「不敢為天下先」,豈非讓之 大者耶?孔子曰:「唯仁為大。」老氏之所謂慈,豈非仁之 大者耶?至其會道,則互見偏舉,所貴者清淨寧一,而 與孔聖果相背馳乎?蓋三教末流,昧者執之,自為異 耳。夫佛老絕念無為,修身而已。孔子教以治天下者, 特所施不同耳。譬猶耒耜而耕,機杼而織,後世紛紛 而惑,固失其理。或曰:「當如何去其惑哉?」曰:「以佛修心, 以道養生,以儒治世,斯可也。其惟聖人為能同之,不 可不論也。」

《釋學外道辯》
明·劉同升

闢佛者曰虛無寂滅。彼未讀《內典》,虛無寂滅,是外道 佛之所闢也。故人雖闢佛,無過於佛。豈惟無過,亦且 有功。何也?闢佛之所闢也。三教聖人,各具至理,其教 不同,不必相非。後之學者,不知此是,但攻人,非以我 初入門之小生,攻彼久證位之大覺如來說,為可憐 憫者。或曰「功不在《孟子》下」,或曰「功不在愈下」,亦甚陋 矣。夫出家亦釋教之一端,奈何以棄倫病之?佛之教 忠教孝,言何諄諄?其徵心平實正,不欲認一漚以為 全體,山河大地皆心耳。若以儒者文字銓之,人倫物 理皆心也,何費紛紛辯論乎?黃老之理,與不大聲色 之旨相近,清淨絕嗜慾之原,淡泊棄聖智之累,五官 與神明接,一心與天地遊引,豈人情淺近可窺測哉? 予惡《黃庭經》注釋不得大意,而附會以養生之說,甚 至穢媟雜語,滓漬太清,亦猶以苦空為無生耳。夫一 事不知,亦為儒者之恥。至理所在,必收百家之全,分 門各立,終非大道。即欲闢釋闢元,先當盡讀其書,同 異較然,而後不為二氏所笑。予恐盡讀其書,則不必 闢矣。近日西學稍竊儒理,文其固陋,即以闢儒,亦後 儒攻擊之所感也。自非通人,難與深論耳。

《禁度僧道疏》
倪岳

「我朝定制,每府僧道各不過四十名,每州各不過三 十名,每縣各不過二十名。今天下一百四十七府,二 百七十七州,一千一百四十五縣,共該額設三萬七 千九十名。成化十二年度僧一十餘萬,成化二十二 年度僧二十餘萬,以前所度僧道不下二十萬,共該 五十餘萬。以一僧一道,每年食米六石論之,共該米 三百六十餘萬石,可勻京中一年歲用之數。況彼不 耕而食,不蠶而衣,且又不當本等差役,可謂食之眾 而為之不舒矣。其軍民壯丁私自披剃而隱於寺觀 者不知其幾何。民食不足,藏府之空,職此之由。若不 通查僧道之數,以示再度之禁,則遊食之徒何由紀 極!乞敕禮部通查天下並在京寺觀若干處,僧道共 若干名,如果數多,既已關有度牒,難以追奪,明白具 奏,不許額外再度僧道。真至額數不足之時,方許各 該有司具給照起送,關給度牒。敢有無故再言度僧 道,許六科十三道官糾劾拿問。」等因。前件本部查得: 永樂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節該欽奉太祖皇帝 聖旨:「今後為僧道的」,府不過四十名,州不過三十名, 縣不過二十名,額外不許濫收。續天順二年五月十 五日,節該欽奉英宗皇帝聖旨:「今後有願為僧者,務 從有司取勘,戶內三丁以上、年十五以下,方許出家。 如額外有缺,許照正德十四年榜例,保送赴部,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