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4 (1700-1725).djvu/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投胎奪舍。」此但指禪師滯寂沉空,未了真性者言耳。 若佛菩薩一悟《般若金剛》,萬劫不壞,何投胎奪舍之 有?故余以為道一也,佛家謂之般若,道家謂之「靈光」, 儒者謂之性,皆是物也。二氏修之而離物,旨入元詮; 儒者修之而涉世,理歸實「際,而佛氏大徹,道家未甚 徹。」此二氏之異處,理一而已。孔子見老氏而歎,以為 猶龍,歎西方聖人以為無為而化,不聞夫子之排擠 二氏也。而後世儒者之徒,乃指二氏為異端,謂其傷 倫亂教,其心亦無他,蓋將為吾儒赤幟,為世教藩籬, 而不自知其局於小方,而不明大道也。蓋得儒術之 淺,而未窺二氏之深也。夫吾儒乘日用之理,立法扶 教;二氏乘清虛之理,離垢絕塵。譬如粟肉以濟枵腹, 涼漿以解煩渴,有何相病,何害兩存?而必欲力排而 去之也?傅奕折蕭瑀,韓退之表佛骨,明目張膽,掊擊 不遺餘力,不聞佛道因二子而遂廢毀也。而退之一 抵南海,即與佛子大顛語,而稱其見解,晚年得其姪 韓清夫為之指迷,遂修大道,而卒悟其前身為沖和 真人。若然,則退之初年見且未定,何據而攻佛耶?漢 史稱天下豈有仙人,盡幻妄耳。張子房辟穀而書其 卒,謂其卒不成仙。淮南王本與八公仙去,乃諱不言, 而稱其反誅,謂恐啟後世人主好神仙之漸。是則然 矣。然至書唐司馬子微《軒轅集》、宋陳圖南諸公,彼獨 非清虛學道,業登仙品者耶?乃極其嘉許,若深所羨 慕,而不能置一貶詞,何也?豈遂不為後世防其漸乎? 則史臣之詆排神仙,亦茫然無定執可知矣。士大夫 執排仙佛者,代不數人,乃若漢傅毅、闞澤、牟子,晉王 導、何充、殷浩、王恭、周顗、謝安、王濛、王坦之、庾亮、戴逵、 許詢、王珣、宗炳、劉遺民、宋顏延之、何尚之、梁何點、何 引、沈約、劉勰、唐張說、杜鴻漸、裴休、王維、白居易、梁肅、 元德秀、于崸、馬總、李翱、柳宗元、宋富弼、張方平、晁迥、 張九成、陳瓘、張浚、呂居仁、蘇軾、黃庭堅諸公,皆學佛 者也。周育、成子、經成子、郭叔子、呂尚、越范蠡、漢張良、 東方朔、陰長生、梅福、欒巴、劉寬、晉郄鑒、鮑靚、許邁、許 穆、葛洪、楊羲、嵇康、郭璞、梁陶弘景、蕭子雲、唐顏真卿、 李泌、張志和、李白、施肩吾、陳陶諸公,皆學仙者也,彼 豈皆闇而無識者耶?僕每慨三教之理,晦蝕不明,以 致其徒紛紛聚訟,迄無休息。先生博識多聞,靈心密 緯,參訂三教,要於統宗築室,顏曰「太函。」取三氏書,悉 貯一室,繙閱研摩,而又清心寡欲,實語實修。今世之 可與語《太函》者,非先生而誰?僕是用悉其生平愚見, 綜掔剖析,與先生試印正焉。先生不可無一言以復 我。

《與陸平泉宗伯》
前人

道民不奉明公色笑,七年於茲矣。在昔為小吏由拳 時數過從明公,每相見便脫去形骸,譚析《要眇》,謦欬 餘音,至今猶惝怳在耳。明公應化善權,肉身菩薩靜 中。柄已久,觀成機熟。頃者想當大有證悟,初機下 士無緣得侍函丈,以相印可。祗有神馳道民,徼天之 幸,得早遂放廢,專精努力,冀了生死大事,皈依三寶, 嚴持五戒,虔仰蓮座,願列巾瓶,而重以宿因,猶不忘 情金液還丹一段公案。近嘗研討二氏參同三教,譔 結一書。夫如來闡揚大覺,探本來於妙明,太上究極 無名,標幾,先於象帝佛氏,從淨智妙圓而悟真空元 門,由混沌希夷以入神解覺皇,見性即了,心珠,獨朗 靈真兼總性命妙法雙修。所名「雙修」二字,尚有湊泊 安排,不如金仙單提見性,一了百了,超朗直截。是故 二氏之入道,有費安頓,有不費安頓,有有階級,有無 階級,淺深大小,由此以判,其為得大道均也。蓋二氏 祖師在虛空之中,契同針水,味比椒蘭矣。奈後之不 慧之徒,但知各尊其教,不知道本融通,泥洹之詆仙 化,往往以長生不死為住著窠臼。然此實非元門之 極則,黃老之本旨也。蓋如來愍眾生之造惡,故誘以 極樂之鄉;太上為凡夫之執迷,故引以長生之路。使 人欣極樂而修菩提,羨長「生而理性命。及夫真如一 證,則苦樂兩忘;仙品一登,則死生雙遣。二氏之極元 至妙,其大者無不同如此。」道民讀華亭念常譔集《佛 祖通載》,元門自老氏而下,咸悉力排詆,目為偽妄,瞋 恚滿腹,人我山高,此斷非佛祖之意。夫奉佛尊教,何 必若是哉?念闍黎恐不免地獄矣。明公大道標的,以 為然否?如「其未然,不妨駁正。」道民世情盡矣,竭力以 從事此二門,不敢尊仙而議佛,亦不敢奉佛以詆仙。 倘一朝得到了手,佛奴、道民並是弟子,不自知究竟 若何,肯心實辦矣。伏候善知識有以教我。平湖陸五 臺司寇,向為四明阿育王舍利殿檀越,頃遣高僧無 漏來住持。本山即令無漏募緣了此殿工,而復托道 民作功德主。道民貧,不能以法財為功德,為之草一 疏文,令行募吳越間,乞明公主張緣事。蓋釋迦文佛 舍利,阿育王建塔,震亙國中一十九處,明州鄮縣其 一也。而此塔則自劉薩訶懇禱,從地中湧出,尤為奇 特。迄今宰官居士,善信隨喜。但有緣法者至,則舍利 往往現五色光,或大如芡實,如龍眼。如盤盂。如車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