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4 (1700-1725).djvu/5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土,十方三界、四大五蘊,六根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 有、二十八天、八萬四千塵勞門,無非是毗盧性海妙 明中物。蓋佛有真諦,以彰一性本實之理,所謂實際 理地,不受一塵;有俗諦,以顯一性緣起之事,所謂佛 事門中,不捨一法。是故寂然無為,熾然用起。熾然用 起,寂然無為。山河國土,皆其建立;器物世界,皆其鑪 錘;天帝聖神,皆其應化;人王宰官,皆其再來。將於樂 趣度生,則金玉為宮,珍膳為食,香陰奏樂,婇女進御, 不妨享樂。將於苦趣度生,則劍樹刀山,烊銅熱鐵,異 類中行,代眾生罪,不辭受苦。立君相之經綸,權輿治 道;勸臣子之忠孝,教本人倫。戒壇梵網,肅於儒者之 威儀;地獄天堂,嚴於王者之賞罰。脫瓔珞之衣,披華 袞之服。登治於三五,而人不測其從來;本菩薩之心, 行豪傑之事。致君於堯舜,而世莫窺其作用。橫出豎 出,總是真如;順行逆行,無非佛事。儒者萬物一體,四 海一家,規模宏遠矣,而佛氏之普門,方之為尤大。儒 者如傷在念,痌瘝乃身,中情惻怛矣,而佛氏之大悲, 比之為尤切。三世諸佛,愚不暇遠引悉數,即如今時 人,男女所共皈,老穉所盡曉之釋迦文,阿彌陀也;觀 世音,大勢至也。文殊,普賢也。於眾生何其有緣,而群 靈何其悲仰也。凶人𣊻客,怒氣方張。一睹慈容,而瞥 爾和悅。邪男淫女,慾火正熾。一禮金像而立地清涼。 有生而愚鈍,一事不知,至心皈命,如來忽然開悟。有 少壯癡迷,無惡不作;晚歲禮佛懺悔,頓稱善良。迷人 沉錮,有父師所不能訓,卒以佛力而挽回;天性強梗, 有王法所不能懲,乃以慈教而省改。凡夫有熏修之 功,聖人乘願力而密為授記,人不及見,然而亦有見 者矣。祖父墮三途之苦,子孫仗佛力而遂獲超度,人 不及知,然而亦有知者矣。淨土諸子,臨終而見諸佛 來迎,不可謂盡不見也。度亡道場圓滿,而感亡靈來 謝,不可謂盡無知也。陰謀邪障,「或誦經咒而消除;水 火刀兵,或念名號而解脫。如來之視眾生也,真如愛 子;眾生之依如來也,真如慈父。常睹在目,常提在口。 淪入肌髓,熏入心想。玉毫光相,充塞華夷;香火叢林, 遍滿村郭。痛苦纏身,呼號大士。虎狼逼命,求救彌陀。 真性所發,莫知其然。急猝自來,誰為之使?」凡此皆如 來之全體大用也,而謂之「無實」可乎?儒者之排佛也, 恐其教之大行,蠹害世道,有妨吾儒,不知無慮也。儒 者以五常四德行禮樂刑政,而治教乎生民;佛氏以 五戒十善行折攝恩威,而化導乎愚俗。各有妙用,兩 不相妨。非獨不相妨,亦有助於儒教。儒所不化,佛化 之;儒所不度,佛度之也。儒如日用飲食,濟人之饑虛; 「佛如甘露瓊漿,解人之煩渴。」豈可以濟饑虛者為實, 解煩渴者為無實乎?儒如良藥,以療病延生;佛如神 丹,以回陽奪命。豈可以療病延生者為實,回陽奪命 者為無實乎?顧夫凡夫逐妄,則無動而非妄;至人歸 真,則無作而非真。妄人非無寧息時,而此中多擾。無 為亦是有為,真人非無紛雜時,而本「體湛然,有作還 同無作。」是故如來應感,周遍沙界而無遺;妙智法身, 常處菩提之本座;歷萬變而無喧,在五慾而不染。運 無緣之慈愛眾生,而自不墮於愛河;行不動之悲若 眾生而身不沉於苦海;示同凡夫,而常不溷於凡夫; 施恩萬物,而不責報於萬物。如風雨並作,雷電交馳, 而虛空之體不動。江海澎湃,波浪洶湧,而坤維之極 自如,故曰寂然無為,熾然用起,熾然用起,寂然無為。 《華嚴經》頌云:「佛住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而 於第一實義中,示現種種所行事。所作利益眾生事, 皆依法性而得。有相與無相無差別,入於究竟皆無 相。」《宗鏡錄》云:「凡在起滅,皆非性也。起無起性故,雖起 而不常;滅無滅性,故雖滅而不斷。蓋體用合一,虛實 渾融,斯乃無住之妙門,不礙之覺路。謂之無實者,是 萬物蒙日月之照臨,忘其照臨;萬物荷大地之承載, 忘其承載也。忘其日月之照臨」,謂其本無照臨,日月 不辨;忘大地之承載,謂其本無承載。大地無言,日月 果且無照臨乎哉?大地果且無承載乎哉?自有佛以 來,君相有崇奉者,有毀滅者,聖賢有依皈者,有排擊 者,而其道迄今終不廢。其所不廢者,足明其不相妨 也。或曰:「子廣陳佛之作用,是矣。但其教辭父母而出 家,蔑君親而祝髮,且不娶妻生子,人類將絕。吾儒排 之者,正排其亂倫傷化,而子乃謂其教本人倫,無乃 謬乎?」曰:「不然,佛欲超生死」,不得不先遣人緣,而既證 真常,遂得以普度親屬。度脫親屬而同離苦海,較之 結縛情緣,而共沈愛河,其為恩厚孰大孰小乎?「釋氏 立教,先令服勞而孝父母,祝壽而報君恩,未嘗廢君 親也。指腹而生羅㬋,一體而度阿難,未嘗廢父子兄 弟也。舍利弗以德臘而推為長老,迦葉以鉗錘而成 就同衣,未嘗廢長幼朋友也。比丘祝髮,不畜妻孥。居 士修行,聽衍嗣息。比丘既得證果,居士亦不妨成道。」 是又何嘗絕滅人類也。謂佛亂倫傷化,亦未之思耳。 明公淳誠秉性,清素絕塵,其在方以內也,則為真儒。 若留心方以外也,則為真釋。雖不奉佛,而其淳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