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5 (1700-1725).djvu/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經》,此經是唐房融訓釋,故說得如此巧。佛書中唯此 經最巧,然佛當初也不如是說。如《四十二章經》,最先 傳來中國底文字,然其說卻自平實。道書中有《真誥》, 末後有《道授篇》,卻是竊四十二章經之意為之。非特 此也,至如地獄託生妄誕之說,皆是竊他佛教中至 鄙陋者為之。某嘗謂其徒曰:『自家有箇大寶珠,被他 竊去了,卻不照管,亦都不知,卻去牆根壁角竊得箇 破瓶破罐,用此甚好笑』。」西漢時,儒者說道理亦只是 黃老意思,如揚雄《太元經》皆是。故其自言有曰:「老子 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後漢明帝時,佛始入中國,當 時楚王英最好之,然都不曉其說。直至晉宋間,其教 漸盛,然當時文字亦只是將《莊》老之說來鋪張。如遠 師諸論,皆成片盡是《老》《莊》意思。直至梁會通間,達磨 入來,然後一切被他掃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蓋當 時儒者之爭,既廢絕不講,老佛之說,又如此淺陋,被 他窺見這箇罅隙了,故橫說豎說,如是張王,沒奈他 何。人才聰明,便被他誘引將去。嘗見畫底諸祖師,其 人物皆雄偉。故杲老謂臨濟「若不為僧。必作一渠魁」 也。又嘗在廬山見歸宗像,尢為可畏,若不為僧必作 大賊矣。

問:「釋氏之無,與老氏之無何以異?」曰:「老氏依舊有,如 所謂『無欲觀其妙,有欲觀其竅』是也。若釋氏則以天 地為幻妄,以四大為假合,則是全無也。」

老氏欲保全其身底意思多,釋氏又全不以其身為 事,自謂別有一物不生不滅。歐公嘗言,老氏貪生,釋 氏畏死,其說亦好。氣聚則生,氣散則死,順之而已,釋 老則皆悖之者也。

佛氏之失,出於自私之厭。老氏之失,出於自私之巧。 厭薄世故,而盡欲空了一切者,佛氏之失也。「機關巧 便,盡天下之術數」者,老氏之失也。故世之用兵、算數 刑名,多本於老氏之意。

佛老之學,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廢三綱五常。」這一事 已是極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說。

釋氏見得高底儘高。或問他何故只說空?曰:「說頑空, 又說真空。頑空便是空無物,真空卻是有物,與吾儒 說略同。但是他都不管天地四方,只是理會一箇心。 如老氏亦只是要存得一箇神氣。伊川云:『只就跡上 斷便了』。不知他如此要何用!」

有言莊老禪佛之害者,曰:「禪學最害道。莊老於義理 絕滅猶未盡,佛則人倫已壞,至禪則又從頭將許多 義理掃滅無餘。以此言之,禪最為害之深者。」頃之,復 曰:「要其實則一耳,害未有不由淺而深者。」

「『某人言:『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儒釋雖不同,畢竟 只是一理』。某說道:『惟其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所 以有我底著他底不得,有他底著我底不得。若使天 下有二道,聖人有兩心,則我行得我底,他行得他底。」 曹問:「何以分別儒釋差處?」曰:「只如說『天命之謂性』,釋 氏便不識了,便遽說是空覺。吾儒說底是實理,看他」 便錯了。他云:「不染一塵,不捨一法。」既不染一塵,卻如 何不捨一法?到了是說那空處,又無歸著。且如人心, 須是其中自有父子君臣、兄弟、夫婦朋友。他做得徹 到底,便與父子君臣、兄弟、夫婦朋友都不相親。吾儒 做得到底,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兄弟有序,夫婦有 別,朋友有信。吾儒只認得一箇誠實道理,誠便是「萬 善骨子。」

佛也只是理會這箇性,吾儒也只理會這箇性,只是 他不認許多帶來底。

儒釋言性異處,只是釋言空,儒言實,釋言無,儒言有。 釋氏虛,吾儒實,釋氏二,吾儒一,釋氏以事理為不緊 要而不理會。

「吾儒心雖虛而理則實。若釋氏則一向歸空寂去了。」 問「釋氏以空寂為本。」曰:「釋氏說空,不是便不是,但空 裏面須有道理始得。若只說道我見箇空,而不知有 箇實底道理,卻做甚用得!譬如一淵清水,清冷徹底, 看來一如無水相似。他便道此淵只是空底,不曾將 手去探是冷是溫,不知道有水在裏面。佛氏之見正」 如此。今學者貴於「格物、致知」,便要見得到底。今人只 是一班兩點,見得些子,所以不到極處也。

「吾以心與理為一,彼以心與理為二」,亦非故欲如此。 乃是見處不同,彼見得心空而無理,此見得心雖空 而萬理咸備也。雖說心與理一,不察乎氣稟物欲之 私,是見得不真,故有此病,《大學》所以貴格物也。 釋氏合下見得一箇道理,空虛不實,故要得超脫,盡 去物累,方是無漏為佛地位。其他有惡趣者,皆是眾 生餓鬼,只隨順有所修為者,猶是菩薩地位,未能作 佛也。若吾儒合下見得箇道理便實了,故首尾與之 不合。

佛家有流注,想水本流將去,有些滲漏處便留滯。 徐子融有「枯槁有性無性」之論。先生曰:「性只是理,有 是物,斯有是理。子融錯處,是認心為性,正與佛氏相 似。只是佛氏磨擦得這心極精細。如一塊物事,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