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5 (1700-1725).djvu/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此,將來熟後,卻不須絕滅否?此箇道理,無一息間斷, 這裏霎時壞了,便無補填去處也。」又云:「雖無三綱五 常,又自有師弟上下名分,此是天理自然。他雖欲滅 之,而畢竟絕滅不得。然其所存者,乃是外面假合得 來,而其真實者卻已絕滅。故儒者之」論,每事須要真 實是當,不似異端便將儱侗底影象來,此罩占真實 地位也。此等差互處,「舉起,便是不勝其多,寫不能窮, 說不能盡。今左右既是於彼留心之久,境界熟了,雖 說欲卻歸此邊來,終是脫離未得。某向來亦曾如此, 此只是覺得大概不是了。且權時一齊放下了,只將 自家文字道理作小」兒子,初上學時樣讀,後來漸見 得一二分意思,便漸見得他一二分錯處。迤邐看透 了,後直見得他無一星子是處,不用著力排擯,自然 不入心來矣。今云「取其長處而會歸於正」,便是放不 下,看不破也。今所謂「應事接物,時時提撕」者,亦只是 提撕得那儱侗底影象,與自家這下工夫未有干涉 也。答陳衛道

世衰道微,異論蜂起。近年以來,乃有假佛、釋之似,以 亂孔、孟之實者。其法首以讀書窮理為大禁,常欲學 者注其心於茫昧不可知之地,以僥倖。一旦恍然獨 見,然後為得,蓋亦有自謂得之者矣。而察其容貌辭 氣之間,修己治人之際,乃與聖賢之學有大不相似 者。左右於此,無乃亦惑其說而未能忘耶?夫讀《書》不 求文義,玩索都無意見,此正近年釋氏所謂「看話頭」 者。世俗書有所謂《大慧語錄》者,其說甚詳。試取一觀, 則其來歷見矣。若曰儒釋之妙本自一同,則凡彼之 所以賊恩害義,傷風壞教,聖賢之所大不安者。彼既 悟道之後,乃益信其為幻妄,而處之愈安,則亦不待 他求,而邪正是非,已判然於此矣。答許生

來書,謂聖門以仁為要,而釋氏亦言正覺,亦號能仁, 又引程氏之說為證。某竊謂程氏之說,以釋氏窮幽 極微之論觀之,似未肯以為極至之論,但老兄與儒 者辨,不得不借其言為重耳。然儒者言仁之體則然, 至語其用則毫釐必察,故曰「仁之實,事親是也。」又曰: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此體用所以一源,而顯微 所以無間也。釋氏之云「正覺能仁」者。其論則高矣美 矣。然其本果安在乎。答李伯諫

來書云:「輪回因果之說,造妖捏怪,以誑愚惑眾,故達 磨亦排斥之。」某竊謂輪回因果之說,乃佛說也。今以 佛為聖人,而斥其言,至於如此,則老兄非特叛孔子, 又謗佛矣。豈非知其說之有所窮也,而為是遁辭以 自解免哉?抑亦不得已於儒者,而姑為此計以緩其 攻也?嗚呼!吾未見聖人立說以誑愚惑眾,而聖人之 徒倒戈以伐其師也。孰謂本末殊歸。首尾橫決。如是 而尚可以為道乎。答李伯諫

來書,謂伊川先生所云「內外不備」者為不然,蓋無有 能直內而不能方外者。此論甚當。據此正是某所疑 處。若使釋氏果能敬以直內,則便能義以方外,便須 有父子,有君臣,三綱五常,闕一不可。今曰「能直內」矣, 而其所以方外者,果安在乎?又豈數者之外,別有所 謂義乎?以此而觀,伊川之語,可謂失之恕矣。然其意 不然,特老兄未之察耳。所謂「有直內」者,亦謂其有心 地一段工夫耳。但其用功卻有不同處,故其發有差, 他卻全不管著,此所以無方外之一節也。固是有根 株則必有枝葉,然五穀之根株,則生五穀之枝葉華 實而可食,稊稗之根株,則生稊稗之枝葉華實而不 可食,此則不同耳。參、朮以根株而愈疾,《鉤吻》以根株 而殺人,其所以殺人者,豈在根株之外而致其毒哉? 故明道先生又云:釋氏惟務上達而無下學。然則其 上達處豈有是也?元不相連屬,但有間斷,非道也。此 可以見內外不備之意矣。答李伯諫

來書云:儒佛見處既無二理,其設教何異也?蓋儒教 本人事,釋教本死生,本人事故緩於見性,本死生故 急於見性。某謂既謂之本,則此上無復有物矣。今既 二本,不知所同者何事,而所謂儒本人事緩見性者, 亦殊無理。三聖作《易》,首曰「乾元亨利貞」;子思作《中庸》, 首曰「天命之謂性」,孔子言性與天道,而孟子道性善, 此為本於人事乎,本於天道乎,緩於性乎,急於性乎? 俗儒正坐不知天理之大,故為異說所迷,反謂聖學 知人事而不知死生,豈不誤哉?聖賢教人,盡心以知 性,躬行以盡性,終始本末,自有次第,一皆本諸天理。 緩也緩不得,急也急不得,直是盡性至命,方是極則, 非如見性之說,一見之而遂已也。上蔡云:「釋氏之論 性。猶儒者之論心;釋氏之論心,猶儒者之論意。」此語 剖析極精。試思之如何。答李伯諫

來書云:「子貢之明達性與天道,猶不與聞。」某竊謂此 正癡人前說夢之過也。來書又謂:釋氏本死生,悟者 須徹底悟去,故祖師以來,由此得道者多。某謂徹底 悟去之人,不知本末內外是一是二,二則道有二致, 一則死生人事一以貫之,無所不了。不知《傳燈錄》中 許多祖師,幾人做得堯舜禹稷,幾人做得文武周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