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5 (1700-1725).djvu/3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善性惡之說,如冰炭之不相投。臨濟禪宗之一也,而 或以棒,或以喝。至橫川拱,則復以聲偈,其示人之要, 如枘鑿之不相合。支派乖錯,論說紛紜,殆不得而悉 數也。

簷曝偶談

《言性以空》

佛居大地之陰,西域也。日必後照,地皆西傾,水皆西 流也,故言性以空。孔子居大地之陽,中國也。日必先 照,地皆東傾,水皆東流也,故言性以實。意者亦地氣 有以使之然歟!佛得性之影,儒得性之形,是以儒以 明人,佛以明鬼。

荊川稗編

《羅欽順佛心性辨》

「《楞伽》,大旨有四:曰五法、曰三自性,曰八識,曰二無我。」 一切佛法,悉入其中,經中明言之矣。「五法者,名也、相 也、妄想也,正智也,如如也。三、自性」者,妄想自性、緣起 自性、成自性也。「八識者,藏識、心識、意識、眼識、耳識、鼻 識、舌識、身識也。二、無我」者,人無我,法無我也。凡此諸 法,不出迷悟兩途。蓋迷則為名、為相,為妄想,為妄想, 緣起自性,為人法二執,而識藏轉為諸識。悟則為正 智為如,如為成自性,為人法無我,而諸識轉為真識。 所謂人法,則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是已。五陰者,色受 想行識也。十二入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 味觸法六塵也。加之六識,是為十八界。合而言之人 也,析而言之法也。有所覺之謂悟,無「所覺之謂迷。」佛 者,覺也。而覺有二義:有始覺,有本覺。始覺者,目前悟 入之覺,即所謂正智也,即人而言之也。本覺者,常住 不動之覺,即所謂如如也,離人而言之也。因始覺而 合本覺,所以成佛之道也。及其至也,始覺正智亦泯, 而本覺朗然獨存,則佛果成矣。故佛有十號,其一曰 等正覺,此之謂也。本覺乃見聞知覺之體,五陰之識 屬焉;見聞知覺乃本覺之用,十八界之識屬焉。非本 覺即無以為見聞知覺,舍見聞知覺,則亦無本覺矣。 故曰:「如來於陰界入,非異非不異」,其謂法離見聞知 覺者何?懼其著也。佛以離情遣著,然後可以入道。故 欲人於見聞知覺一切離之。離之云者,非不見不聞, 無知無覺也,不著於見聞知覺而已矣。《金剛經》所謂 「心不住法而行布施,應無所住而生清淨心」,即其義 也。然則佛氏之所謂性,不亦明甚矣乎?彼明以知覺 為性,始終不知性之為理,乃欲強合於吾儒以為一 道,如之何其可合也?昔達摩弟子波羅提常言「作用 是性。」有偈云:「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 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 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 魂。識與不識,即迷悟之謂也。知是佛性,即所謂正智; 如如喚作精魂,即所謂名相妄想。」此偈自是真實語, 後來桀黠者出,嫌其淺近,乃人人捏出一般鬼怪說 話,直是元妙,直是奇特。以利心求者,安得不為其所 動乎?張子所謂詖淫邪遁之辭,翕然並興,一出於佛 氏之門,誠知言矣。然造妖捏怪,不止其徒,但嘗略中 其毒者,往往便能如此,吾黨尤不可不知。《楞伽》四卷, 卷首皆云「一切佛語心品。」良以萬法唯識,諸識唯心, 種種差別,不出心識而已。故經中之言識也特詳。首 言諸識有「二:其首之以諸識有二種生、住、滅,乃其所 謂生死根也。終之以識宅常住,乃其所謂涅槃相也。 然而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此是佛家本語,初無 二相。故諸識雖有種種名色,實無二體,但迷之則為 妄,悟之則為真,苟能滅妄識而契真識,則有以超生 死而證涅槃矣。真識即本覺也,涅槃即所覺之境界 也。由此觀之,佛氏之所謂性,有出於知覺之外邪?雖 其言反覆多端,窮其本末,不過如此。然驟而觀之者, 或恐猶有所未達也。輒以藏識為主,而分為數類,以 盡其義。藏即所謂如來藏也。以其含藏善惡種子,故 謂之藏。其所以為善為惡識而已矣。故曰藏識。藏識 一爾,而有本有末,曰真相,曰真「識,曰真實相,曰無始 流注,曰藏識海,曰涅槃,曰平等智慧,曰不生不滅等 是智,曰如來清淨智,曰自性無垢畢竟清淨,曰識宅, 曰常住,此為一類,皆言乎其本體也。曰流注生住滅 相生注滅,曰業相,曰分別事識,曰識浪,曰樂種種跡 境界,曰意識,曰生滅等是識,曰識藏生住地。」無明與 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曰識藏名曰心意意識 及五識身;曰意及眼識等,此為一類,皆言乎其末流 也。曰轉相、曰現識、曰轉識、曰覺相智隨轉,此為一類, 言乎本末之流所由分也。其言及修行處,又當自為 一類。如曰:「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曰「見習轉變名 為涅槃」、曰「『妄想識滅名為涅槃、曰意識滅七識亦滅』; 曰所有及勝、曰遠離思惟想、曰離無常過、離於我。」《論》 曰:「欲求勝進者,當淨如來藏及識藏名。若無識藏名 如來藏者,則無生滅;曰:自妄想慧滅故解脫。」凡此皆 言修行之法也。欲窮其說者,合數類而玩之,則知余 所謂滅妄識而契真識,誠有以得其要領矣。夫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