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5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視為幻而空之矣,彼安得復有所謂「萬象」乎哉?為此 詩者,蓋嘗窺見儒書,遂竊取而用之爾。余於前記嘗 有一說,正為此等處,請復詳之。所謂天地間非太極 不神,然遂以太極為神則不可,此言殊未敢易。誠以 太極之本體,動亦定,靜亦定,神則動而能靜,靜而能 動者也。以此分明見得是二物不可混而為一。故《繫 辭傳》既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矣,而又曰「陰陽不測之 謂神。」由其實不同,故其名不得不異。不然,聖人何用 兩言之哉?然其體則同一,陰陽所以難於領會也。佛 氏初不識陰陽為何物,固無由知所謂道、所謂神。但 見得此心有一點之靈,求其體而不可得,則以為空 寂;推其用而遍於陰界入,則以為神通,所謂有物者 此耳。以此為性,萬無是處。而其言之亂真,乃有如此 詩者,可無辨乎?然人心之神,即陰陽不測之神,初無 二致。但神之在陰陽者,則萬古如一,在人心者則與 生死為存亡,所謂理一而分殊也。佛氏不足以及此 矣。吾黨之士,盍相與精察之。南陽慧忠破南方宗旨 云:「若以見聞覺知是佛性者,淨名不應云:法離見聞 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南僧 因問:「《法華了義》,謂開佛知見,此復何為?」忠曰:「他云開 佛知見,尚不言菩提,二乘,豈以眾生癡倒,便成佛之 知見耶?」汾州無業有云:「見聞覺知之性,與太虛齊壽, 不生不滅,一切境界,本自空寂,無一法可得。迷者不 了,即為境惑,一為境惑,流轉無窮。」此二人皆禪林之 傑出者,其言皆見於《傳燈錄》,何若是之不同耶?蓋無 業是本分人,說本分說話,慧忠則所謂神出鬼沒,以 逞其伎倆者也。彼見南方以見聞覺知為性,便對其 人捏一般說話,務要高他一著,使之莫測。蓋桀黠者 之情狀,每每如此。嘗見《金剛經》明有「是法平等無有 高下」之語,佛與眾生,固然迷悟不同,其知見之體,即 是平等,豈容有二?又嘗見《楞嚴》中有兩段語:其一佛 告波斯匿王云:「顏貌有變,見精不變。變者受滅,彼不 變者,元無生滅。」其二,因與阿難論聲聞,有云:「其形雖 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 滅?此皆明以見聞為性,與波羅提說相合。若淨名則 緊要在一「離」字,余前章論之悉矣。先儒嘗言:「佛氏之 辭,善遁便是。」此等處《傳燈錄》中似此儘多,究其淵源, 則固出於瞿曇也。蓋瞿曇說法,常欲離四句為一異、 俱不異、俱有一無有,無常非無常,然終有不能離者。 如云「非異非不異」,非有非無有,非常非無常,只《楞伽》 一經累累見之,此便是遁辭之根。若將異處窮著他, 他便有「非異」一說;將無常窮著他,他便有「非無常」一 說。自非灼然看得他破,只得聽他愚弄爾。大慧禪師 宗杲者,當宋南渡初,為禪林之冠,有語錄三十卷,頃 嘗遍閱之,直是會說,左來右去,神出鬼沒,所以能聳 動一世。渠嘗拈出一段說話,正余所欲辨者,今具於 左:僧問忠國師:「古德云:『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 華,無非般若』。有人不許,云是邪說;亦有信者,云不思 議。不知若為?」國師曰:「此是普賢文殊境界,非諸凡小 而能信受,皆與大乘了義經合。故《華嚴經》云:『佛身充 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 處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於法界,豈非法身乎?又《般 若經》云:「色無邊故,般若亦無邊。黃華既不越於色,豈 非般若乎?」深遠之言,不省者難為措意。又華嚴座主 問大珠和尚云:「禪師何故不許青青翠竹盡是法身, 鬱鬱黃華無非般若?」珠曰:「法身無象,應翠竹以成形; 般若無知,對黃華而顯相。非彼黃華翠竹而有般若 法身。故《經》云:『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 月。黃華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翠 竹還能應用。座主會麼』?」曰:「不了此意。」珠曰:「若見性人, 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隨用而說,不滯是非。若不見 性人,說翠竹著翠竹,說黃華著黃華,說法身滯法身, 說般若滯」般若,所以皆成諍論。宗杲云:「國師主張翠 竹是法身,直主張到底。大珠破翠竹不是法身,直破 到底。老漢將一箇主張底,一箇破底收作一處,更無 拈提,不敢動著他一絲毫,要你學者具眼。」余於前記 常舉翠竹「黃華」二語,以謂與鳶飛魚躍之言絕相似, 只是不同。欲吾人識其所以不同處,蓋引而未發之 意。今偶為此異同之論所激,有不容不盡其言矣。據 慧忠分析語,與大珠「成形顯相」二言,便是古德立言 本旨。大珠所以不許之意,但以黃華翠竹非有般若 法身爾。其曰「道是亦得」,即前成形顯相二言。曰「道不 是,亦得」,即後非彼有般若法身一言也。慧忠所引經 語,與大珠所引經語皆合,直是明白,更無餘蘊。然則 與吾儒鳶飛魚躍之義所以不同者,果何在耶?誠以 鳶魚雖微,其性同一天命也;飛躍雖殊,其道同一率 性也。彼所謂般若法身,在花竹之身之外;吾所謂「天 命率性」,在鳶魚之身之內。在內則是一物,在外便成 二物。二則二本,一則一本,詎可同年而語哉?且天命 之性,不獨鳶魚有之,花竹亦有之。程子所謂「一草一 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者,正惟有見乎此也。佛氏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