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5 (1700-1725).djvu/3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緣認知覺為性,所以於花竹上便通不去,只得以為 法界中所現之物爾。《楞伽》以四大種色為虛空所持, 《楞嚴》以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其義亦猶是 也。宗杲於兩家之說更不拈動,總是占便宜,卻要學 者具眼,殊不失為人之意。余也向雖引而不發,今則 舍矢如破矣。吾黨之士夫豈無具眼者乎?宗杲嘗謂 士人鄭尚明曰:「伱只今這聽法說法一段歷歷孤明 底,未生已前畢竟在甚麼處?」曰:「不知。杲。」曰:「伱若不知, 便是生大伱百歲後,四大五蘊一時解散。到這裏歷 歷孤明底,卻向甚麼處去?」曰:「也不知。杲?」曰:「伱既不知, 便是死大。」又嘗《示呂機宜》云:「見今歷歷孤明,與人分 是非,別好醜底,決定是有是無,是真實,是虛妄。」前此 臨濟亦嘗語其徒曰:「四大身不解說法聽法,是汝目 前歷歷孤明,勿形段者解說法聽法。」觀此數節,則佛 氏之所謂性,亦何難見之有?渠道理只是如此,本不 須苦求解悟。然而必以悟為則者,只是要見得此歷 歷孤明境界更親切爾。縱使見得親切,夫安知歷歷 孤明者之非性,而性自有真邪?杲《答曾天游侍郎》第 二書,說得他家道理直是明盡。渠最善捏怪,卻有此 等說話,又不失為本分人也。書云:「尋常計較安排底 是識情,隨生死遷流底亦是識情,怕怖慞惶底亦是 識情,而今參學之人不知是病,只管在裏許頭出頭 沒,《教》中所謂隨識而不隨智,以故昧卻本地風光、本 來面目。」若或一時放下,一日不思量計較,忽然失腳 蹋著鼻孔,即此識情便是真空妙智,更無別智可得。 若別有所得有所證,則又卻不是也。如人迷時,喚東 作西,及至悟時,即西便是東,無別有東。此真空妙智 與太虛空齊壽。只這太虛空中,還有一物礙得他否? 雖不受一物礙,而不妨諸物於空中往來。此真空妙 智亦然。凡聖垢染著一點不得,雖著不得,而不礙生 死,凡聖於中往來,如此信得及,見得徹,方是箇出生 入死,得大自在底漢。細觀此書,佛氏之所謂「性無餘 蘊」矣。忽然蹋著鼻孔,便是頓悟之說,而不能無疑於 此,則亦杲《答呂舍人書》有云:「心無所之,老鼠入牛角, 便見倒斷也。倒斷即是悟處;心無所之是做工夫處。 其做工夫,只看話頭便是,如狗子無佛性、鋸解秤錘、 柏樹子、竹篦子、麻三斤、乾屎橛之類,皆所謂話頭也。」 余於柏樹子話偶嘗驗過,是以知之。然向者一悟之 後,佛家書但過目便迎刃而解,若吾聖賢之微詞奧 旨,竟不能通。後來用工久之,始知其所以然者。蓋佛 氏以知覺為性,所以一悟便見得箇虛空境界,《証道 歌》所謂「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是也。渠千言 萬語,只是說這箇境界,悟者安有不省?若吾儒之所 謂性,乃帝降之衷,至精之理,細入於絲毫秒忽,無一 非實,與彼虛空境界,判然不同,所以決無頓悟之理。 世有學禪而未至者,略見些光影,便要將兩家之說 和合而為一,彌縫雖巧,敗闕處不可勝言,弄得來儒 不儒,佛不佛,心勞日拙,畢竟何益之有?昔有儒生悟 禪者,嘗作一頌云:「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 邪。隨順世緣無罣礙,涅槃生死」是空華宗,杲取之。嘗 見杲示人,有「水上葫蘆」一言,凡屢出此頌,第三句即 水上葫蘆之謂也。佛家道理真是如此。《論語》有云:「君 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使吾夫子 當時若欠卻「義之與比」一語,則所謂無適無莫者,何 以異於水上葫蘆也哉?

祖庭指南

《自序》

自六佛出世,相傳說法度人,而不傳所說。迨釋迦佛 於靈山會上說四十九年法卒,云未嘗說一字,可見 說原不說也。特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 葉,且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於汝,汝當護持。」并敕 阿難副二傳化,無令斷絕。付偈付衣,從此而始。在天 竺國遞遞相傳二十八祖。幸達磨怜念震旦,依佛授 記,運光於彼。遂囑弟子不若密多羅住天竺傳法,而 躬泛重溟。且三周寒暑,始達南海,與梁武不契,復住 少林,得遇神光真正,踰海越漠,為法求人。際會未諧, 如愚若訥者,究竟慧可安心,僧璨懺罪,了無異轍。所 謂「至道無難,惟嫌揀擇」是也。四祖遲遲以待,五祖再 世受法,俱非偶然。至盧道人樵採鬻薪之下,便曉諸 佛妙理,非關文字。視學通內外之神秀,何啻三舍避 之,而卒傳其道者,槽廠獦獠人也。南宗北宗又從此 始。嗣六祖者,南嶽青原,嶽出馬祖,祖出臨濟。溈仰雲 門法眼,脈雖有四,而臨濟為正傳。原出石頭,頭出曹 洞,一花五葉又從此始。論佛法機緣,臨濟可謂闡發 殆盡,亦不過稟承少室,覓箇不受人惑的人。興化薦 得濟師於黃檗處喫棒底道理,而拈香有專主風穴, 問答俱化,首山會處不在法華,汾陽化處不在停箸, 皆無始來時面目全也。慈明徐整敝衣,不負西河獅 子,楊岐知是般事,白雲悟了遇人,信哉!「他人住處我 不住,他人行處我不行」也。浮山接引五祖,依白雲,何 至公「無我?」若是佛果,透頂透底,剪斷葛藤;虎丘想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