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5 (1700-1725).djvu/9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䱇脯糖蟹,以為非見生物,疑食蚶蠣,使學生議之。學 生鍾岏曰:「䱇之就脯,驟於屈伸;蟹之將糖,躁擾彌甚。 仁人用意,深懷如怛。至於車螯蚶蠣,眉目內闕,慚渾 沌之奇;礦殼外緘,非金人之慎。不悴不榮,曾草木之 不若;無馨無臭,與瓦礫其何算。故宜長充庖廚,永為 口實。」竟陵王子良見岏議,大怒,引兄點亦遁節清信。 顒與書,勸令菜食曰:「丈人之所以未極遐蹈,或在不 近全菜邪?脫灑離析之討,鼎俎網罟之興,載策其來 實遠,誰敢干議?觀聖人之設膳脩,仍復為之品節。蓋 以茹毛飲血,與生民共始,縱而勿裁,將無厓畔。善為 士者,豈不以恕己為懷?是以各靜封疆,罔相陵軼。況 乃變之大者,莫過死生,生之所重,無踰性命。性命之 於彼極切,滋味之在我可賒。而終身朝脯,資之以味, 彼就冤殘,莫能自列,我業久長,吁哉可畏。且區區微 卵,脆薄易矜,歂彼弱麑,顧步宜愍。觀其飲喙飛行,人 應憐悼,況可心心撲褫,加復恣忍吞嚼。至乃野牧盛 群,閉豢重圈,量肉揣毛,以挨枝剝,如土委地,僉謂常 理,百為愴息,事豈一塗。若」云「三世理誣」,則幸矣更快。 如使此道果然,而形未息,則一往一來,一生一死,輪 迴是常事。雜報如家,人天如客,遇客日尟,在家日多。 吾儕信業,未足長免,則傷心之慘,行亦息。念。丈人於 血氣之類,雖無身踐,至於晨鳧夜鯉,不能不取備屠 門財貝之經盜手,猶為廉士所棄。生性之一啟鸞刀, 寧復慈心所忍騶虞?雖饑非自死之草,不食聞其風 者,豈不使人多愧。眾生之稟此形質,以畜肌膋,皆由 其積壅癡迷,沈流莫反,報受穢濁,歷苦酸長。此甘與 肥,皆無明之報聚也,何至復引此滋腴,自汗腸胃。丈 人得此有素,聊復寸言發起耳。

《竟陵王子良傳》:「子良招致名僧,講語佛法,造經唄新 聲,道俗之盛,江左未有也。」又「與文惠太子同好釋氏, 甚相友悌。子良敬信尢篤,數於邸園營齋戒,大集朝 臣眾僧。至於賦食行水,或躬親其事。世頗以為失宰 相體。」

《顧歡傳》: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並好釋法。吳興孟景 翼為道士,太子召入元圃園,眾僧大會。子良使景翼 禮佛,景翼不肯,子良送《十地經》與之。景翼造《正一論》, 大略曰:「《寶積》云:『佛以一音廣說法。《老子》云:『聖人抱一 以為天下式。一之為妙,空元絕于有景,神化贍于無 窮,為萬物而無為,處一數而無數,莫之能名,強號為』』」 一。在佛曰「實相」,在道曰「元牝。」道之大象,即佛之法身。 以不守之守,守法身;以不執之執執大象。但物有八 萬四千行,說有八萬四千法,法乃至于無數,行亦達 于無央。等級。隨緣須導歸一歸一曰「回向」,向正即無 邪,邪觀既遣,億善日新,三五四六,隨用而施,獨立不 改,絕學無憂。曠劫諸聖,共遵斯一。老釋未始千常分。 迷者分之而未合。億善遍修修遍成聖。雖十號千稱 終不能盡。終不能盡。豈可思議。

《王奐傳》:「奐遷散騎常侍領軍將軍,欲請車駕幸府。上 晚信佛法,御膳不宰牲,使王晏謂奐曰:『吾去年為斷 殺事,不復幸詣,大臣已判,無容欻爾也』。奐出為使持 節散騎常侍,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 州之隨郡軍事,鎮北將軍雍州刺史。上謂王晏曰:奐 於釋氏,實自專至,其在鎮或以此妨務,卿相見言次 及之,勿道吾意也。」

《豫章文獻王嶷傳》:嶷字宣儼,太祖第二子。臨終,召二 子子廉子恪曰:「後堂樓可安佛,供養外國二僧,餘皆 如舊。與汝遊戲後堂船乘,吾所乘牛馬,送二宮及司 徒,服飾衣裘,悉為功德。」

《劉虯傳》:「虯精信釋氏,衣麤布衣,禮佛長齋,注《法華經》, 自講佛義。以江陵西沙洲去人遠,乃徙居之。建武二 年,詔徵國子博士,不就。其冬虯病,正晝有白雲徘徊 檐戶之內,又有香氣及磬聲。其日卒,年五十八。」 《隋書。突厥傳》:「齊有沙門惠琳,被掠入突厥中,因謂佗 缽曰:『齊國富強者,為有佛法耳』。遂說以因緣果報之 事。佗」缽聞而信之,建一伽藍,遣使聘于齊氏,求《淨名》 《涅槃》《華嚴》等經,并十誦律。佗缽亦躬自齋戒,遶塔行 道,恨不生內地。

《梁書范縝傳》:「縝在齊世,嘗侍竟陵王子良。子良精信 釋教,而縝盛稱無佛。子良問曰:『君不信因果,世間何 得有富貴?何得有貧賤』?縝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樹花, 同發一枝,俱開一蔕,隨風而墮。自有拂簾幌墜於茵 席之上,自有關籬牆落於溷糞之側。墜茵席者,殿下 是也;落糞溷者,下官是也。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 何處』?」子良不能屈。

《千陁利國傳》:千陁利國在南海洲上,其俗與林邑、扶 南略同。出班布、吉貝、檳榔。檳榔特精好,為諸國之極。 宋孝武世,王釋婆羅那憐陁遣長史竺留陁獻金銀 寶器。天監元年,其王瞿曇修跋陁羅以四月八日,夢 見一僧謂之曰:「中國今有聖主,十年之後佛法大興。 汝若遣使貢奉敬禮,則土地豐樂,商旅百倍。若不信 我,則境土不得自安。」修跋陁羅初未能信,既而又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