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5 (1700-1725).djvu/9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州刺史,後轉安北將軍定州刺史。鸞愛樂佛道,修持 五戒,不飲酒食肉,積歲長齋。繕起佛寺,勸率百姓,共 為土木之勞,公私費擾,頗為民患。

《裴叔業傳》:「植字文遠,叔業兄叔寶子也。少而好學,覽 綜經史,尤長釋典,善談理義。臨終神志自若,遺令子 弟,命盡之後,翦落鬚髮,被以法服,以沙門禮葬于嵩 高之陰。年五十。」

《李同軌傳》:「同軌,趙郡高邑人,陽夏太守義深之弟。體 貌魁岸,腰帶十圍,學綜諸經,多所治誦,兼讀釋氏,又 好醫術。年二十二,舉秀才射策,除奉朝請,領國子助 教,轉著作郎,典儀注,修國史,遷國子博士,加征虜將 軍。永熙二年,出帝幸平等寺,僧徒講法,敕同軌論難, 音韻閑朗,往復可觀。出帝善之。興和中,兼通直散騎」 常侍,使蕭衍。衍深耽釋學,遂集名僧于其愛敬、同泰 二寺講《涅槃大品經》,引同軌預席,衍兼遣其朝臣並 共觀聽,同軌論難久之,道俗咸以為善。盧景裕卒,齊 獻武王引同軌在館,教諸公子,甚加禮之。每旦入授, 日暮始歸。緇素請業者,同軌夜為說解,四時恆爾,不 以為倦。

《酉陽雜俎》:魏使陸操至梁,梁王坐小輿,使再拜,遣中 書舍人殷炅宣旨勞問。至重雲殿,引昇殿,梁王著菩 薩衣,北面,太子已下皆菩薩衣,侍衛如法。操西向以 次立,其人悉西廂東面一道人贊禮佛詞,凡有三卷。 其贊第三卷中稱為魏主魏相高并南北二境士女, 禮佛訖,臺使其群臣俱再拜矣。

魏李騫、崔劼至梁同泰寺,主客王克、舍人賀季友及 三僧,迎門引接至浮圖中,佛傍有執板筆者,僧謂騫 曰:「此是尸頭,專記人罪。」騫曰:「便是僧之董狐。」復入二 堂,佛前有銅缽中燃燈,劼曰:「可謂日月出矣。」爝火不 息。

先覺宗乘。北魏楊衒之為期城太守,早慕佛乘。達磨 至魏,住禹門千聖寺。衒之問曰:「弟子歸心三寶,亦有 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真理,願師慈悲,開示宗旨。」達 磨說偈曰:「亦不睹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亦不 捨智而近愚,亦不拋迷而就悟。達大道兮過量,通佛 心兮出度。不與凡聖同躔,超然名之曰祖。」衒之悲喜 交并。曰「惟願久住世間。化導群有。」

《佛祖統紀》:孝靜帝天平元年,洛州刺史韓賢,素不信 佛。白馬寺有漢明帝時經函,時放光明,世藏為寶。賢 往寺斫破之。未幾,州人韓木蘭作亂,一賊目屍中起, 以刀斫賢,脛斷而死。人謂毀函之報,若是其速。 《北齊書陸法和傳》,法和衣食居處,一與苦行沙門同。 有小弟子戲截蛇頭,來詣法和。法和曰:「汝何意殺蛇?」 因指以示之,弟子乃見蛇頭齚。襠而不落。法和使 懺悔,為蛇作功德。又有人以牛試刀,一下而頭斷,來 詣法和。法和曰:「有一斷頭牛,就卿徵命殊急,若不為 作功德,一月內報至。」其人弗信,少日果死。

《上洛王思宗傳》:思宗子元海,周建德七年於鄴城謀 逆伏誅。元海好亂樂禍,然詐仁慈,不飲酒噉肉。文宣 天保末年,敬信內法,乃至「宗廟不血食」,皆元海所謀。 及為右僕射,又說後主,禁屠宰,斷酤酒,然本心非靖, 故終致覆敗。

《杜弼傳》:弼加通直散騎常侍,中軍將軍,奉使詣闕,魏 帝見之於九龍殿曰:「『朕始讀《莊子》,便直秦名,定是體 道得真,元同齊物。聞卿精學,聊有所問。經中佛性、法 性,為一為異』?弼對曰:『佛性、法性,止是一理』。」詔又問曰: 「『佛性既非法性,何得為一』?對曰:『性無不在,故不說二』。 詔又問曰:『說者皆言法性寬,佛性狹。寬狹既別,非二 如何』?」弼又對曰:「在寬成寬,在狹成狹,若論性體,非寬 非狹。」詔問曰:「既言成寬成狹,何得非寬非狹?若定是 狹,亦不能成寬。」對曰:「以非寬狹故,能成寬狹。寬狹所 成雖異,能成恆一。」上說稱善,乃引入經書庫,賜《地持 經》一部,帛一百匹。

《崔暹傳》:「暹為度支尚書兼僕射,魏梁通和,要貴皆遣 人隨聘使交易,暹惟寄求佛經。梁武帝聞之,為繕寫, 以幡花寶蓋贊唄,送至館焉。然而好大言,調戲無節, 密令沙門明藏著《佛性論》,而署己名傳諸江表。」 《佛法金湯編》:顏之推武平中為黃門郎,仕至光祿大 夫。舉家蔬食,深信佛教,有《顏氏家訓》行于世。其歸心 篇曰:「神仙之事,有金玉之費,頗為虛放,縱使得仙,終 當有死,不能出世,不勸汝曹學之。佛家三世之事,信 而有徵,家素歸心,勿輕慢也。其間妙旨,具於經論,不 復於此贊述,但懼汝曹猶未牢固,略重勸誘爾。」其《戒 殺訓》曰:「儒家君子,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 食其肉。高、柴、曾皙未知內教,皆能不殺。此」皆仁者自 然用心也。含生之類,莫不愛命,去殺之事,必勉行之。 原夫四塵五廕,剖析形有,六舟三駕,運載群生。萬行 俱空,千門入善。辨才智慧,豈徒七經百氏之博哉,明 非堯舜、周孔老莊之所及也。內外兩教,本為一體,漸 極為異,深淺不同。《內典》初門,設五種之禁,與外典五 常符同。仁者不殺之禁,義「者不盜之禁,禮者不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