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8 (1700-1725).djvu/7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如言往懇指示。融云:「不見《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 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乎?」元問云:「既如夢 幻,何謂長生?」融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云:「即 非如來,是名如來。」元於言下大悟,遂辭隱於瓦屋山 虎踞巖,日必誦《金剛經》,凡滿數藏。

明嚴江,相城皮工也。中年棄業於佛寺,擔齋飯,在路 專持《金剛經》,併念阿彌陀佛不絕聲。年六十餘,忽絕 粒飲水,一月,乃言曰:「我當以某日某時去。」至期,沐浴 更衣,跏趺而化。焚之,得舍利數合,其舌堅如金石,扣 之有聲。時正德十三年事也。

明嘉靖間,少保戚公繼光為副總時,以倭亂,提兵守 禦三江。素虔持《金剛經》,雖在行間不廢。一夕夢陣亡 親兵某云:「明日當令妻詣公,乞為誦《金剛經》一卷,以 資度脫。」旦日兵妻果來,籲如夢中語。公次晨齋素,為 誦經訖。是夜兵妻夢夫語曰:「感主帥為我誦經,但其 中夾雜『不用』二字,功德不全,尚未得脫苦耳。」兵妻明 旦復以夢籲,公大訝,因憶誦經時,夫人遣婢送茶餅 至,公遙見,揮手卻之。口雖不言,而意中云不用也。公 時以語幕客,事遂傳焉。

明嘉靖間,歸安茅鹿門傭僕馮勤,日者占其夭,問一 老僧何以延年,老僧曰:「若為下人,無力積德,惟拾焚 字紙,併念《續命經》,庶免短折。」勤問續命經,老僧曰:「即 《金剛經》也。」乃置竹鑷竹簏兩事,日間遍歷街巷,凡穢 惡字紙,悉鑷簏中,滌以香水,曝乾焚灰,包送清流,雖 隻字不敢遺。忽夜歸,跪念《金剛經》一卷,回向,歲以為 常。後漸知書通文義,鹿門禮貌之,家道豐裕。子二孫 四,壽九十五,無疾化

明顏光裕,世襲儒業。一日,同鄉紳耆老入《金剛會》聽 經講論,至暮而歸,踴躍嘆服,欲究其旨,以赴銓未暇。 後任太和縣事,忽病,夢二青衣拘入陰府,景象晦冥, 森嚴悽慘。少頃,見王執簿吏曰:「光裕陽壽已盡,在生 業重,好殺恣意烹炙,且好食牛犬,即有無數生靈。」對。 執索命王判押赴。油火煎煉,牛頭叉入沸鼎,祗見蓮 花遮體,滾沸澄清。鬼判稟王,合掌請見:「果何功德,化 斯罪業,令察善簿,祗有持論《般若》一日之功,植此金 剛不壞之體。」王曰:「善哉!延爾壽祿還魂。」普勸世人奉 持返魂,已經七日。自後課誦不輟,刻施《金剛經》六千 卷。官歷大參,年至七十。臨終香聞里巷,苦口囑戒,子 孫世代受持最上經典。言畢而逝。顏《子六十六代孫 博士伯廉記》

明崑山周少岳諱之程,五十喪明,其瞳子反背碧色, 晝如黑夜,自以為廢於世矣。一心皈依佛氏,以消宿 愆。每日清晨,莊誦《金剛經》三卷,誦則高聲讚揚,客至 不為禮。積十五年,忽一日炯然見物,旋見旋晦,驚疑 未定。令家人視之,見左目眸子搖動,露光一髮。二月 餘,碧瞳漸轉,兩眼清光盡復,比之少年,更能視遠。少 岳,感念《金剛》神力,誦經益虔。

明南嶽有大德僧楚石,博通三藏,專持《金剛經》為業, 人有禮之。乞佛法者,無賢愚貴賤,輒大聲曰:「好持《金 剛經》。」去年一百七十一歲始化。同時有白藤和尚,無 極和尚,亦專勸化持《金剛經》。白藤終一百三十歲,無 極終一百二十四歲,俱正德間事。

明嘉靖四十三年,東南郡縣大荒。蘇州洞庭山某寺 有唐白樂天所書《金剛》全卷,為鎮寺至寶。是年,寺眾 饑,主僧不得已,取此經質山塘王宦米五十石為食。 越歲,王宦呼主僧至家,願施前米作齋,僧用,以經還 寺。僧歸過湖,對眾稱揚王宦大德。舟眾共求一看,纔 展開時,風大作,竟揭經前數幅,飄空入雲而去。僧懊 悔不已。三年後,忽有一上官,聞此經名,陷王僧,以他 事禁獄,逼獻經。至以非全卷,不愜意,釋僧罪,仍以經 還之。僧過湖,風又大作,昏黑,艤舟入一深村避風,登 岸索火,詣一老漁戶家,壁間粘前所失經數幅,毫無 傷損。漁戶姓姚,詢之,但云:「前三年有火光一道墮田 中,驚視之,是字紙,因粘於壁。」僧向經悲泣頂禮,呼護 法韋馱不休,曰:「非兩番神風顯異,此經必入權門,不 得完璧鎮寺矣。」因備述顛末,漁戶驚感,遂改業務農。 又出重貲裝裹,每歲遇得經還經之日,必往寺展禮。 壽八十二,無疾終。

明廬山僧普靜,年十餘歲便思出家,夜夢金剛神撫 其背曰:「爾後當成善知識,獲正果報。」自此投師剃度, 漸通內典,朝夕虔念《金剛經》,數十年如一日。忽夢神 人告曰:「經非如是誦。」遂說一偈曰:「有相相非真,無法 法亦墜。撇卻舊窠臼,即已了大義。」師豁然醒悟,二六 時中,止於晨昏,朗誦一遍,默將三十二分,趺坐靜參 四十年,未嘗下榻。神復來告曰:「是在箇中矣。」年逾九 十示寂,芳香竟夕,緇眾皆見旛幢導引,披紫袈裟,持 木槵,翔空西去。 法華持驗,明嘉靖間,報恩寺住持僧永寧,號西林,畜 一馬,每自寺騎赴禮部,上馬時默誦《法華經》。至禮部 門下馬,恰完一卷,率以為常。本寺對門有孕婦,夜夢 此馬入室,遂生一男。天明向寺訪之,馬死正其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