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9 (1700-1725).djvu/4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真如法堂記》
司馬光

壬辰歲夏四月,有僧清辯踵門來告曰:「清辯,秀州真 如草堂僧也。真如故有講堂,庳狹不足以庥學者。清 辯與同術惠宗治而新之,今高顯矣。願得子之文刻 諸石,以諗來者。」光固辭不獲,乃言曰:「師之為是堂也, 其志何如?」曰:「清辯之為是堂也,屬堂中之人而告之 曰:『二三子苟能究明吾佛之書,為人講解者,吾且南 鄉坐而師之。審或不能,則將取于四方之能者』。」皆伏 謝不能。然後相率抵精嚴寺,迎沙門道歡而師之。又 屬其徒而告之曰:「凡我二三子,肇自今以後,相與協 力同志,堂圯則扶之,師闕則補之,以至于金石可磨, 山淵可平,而講肄之聲,不可絕也。」光曰:「師之志則美 矣。」抑光雖不習佛書,亦嘗剽聞佛之「為人矣。夫佛蓋 西域之賢者。其為人也,清儉而寡慾,慈惠而愛物。故 服敝補之衣,食蔬糲之食,巖居野處,斥妻屏子,所以 自奉甚約,而憚于煩人也。雖草木虫魚,不敢妄殺,蓋 欲與物並生而不相害也。凡此之道,皆以涓潔其身, 不為物累」,蓋中國於陵、仲子、焦光之徒近之矣。後世 之為《佛書》者,日遠而「日訛,莫不侈大其師之言,而附 益之以淫怪誣罔之辭,以駭俗人而取世資。厚自豐 殖,不知厭極。故一衣之費或百金,不若綺紈之為愈 也;一飯之直或萬錢,不若膾炙之為省也。高堂巨室 以自奉養,佛之志,豈如是哉?」天下事佛者莫不然,而 吳人為甚。師之為是堂,將以明佛之道也。是必深思 于本「原而勿放蕩于末流,則治斯堂之為益也,豈其 細哉。」皇祐四年立。

《揚州龍興十方講院記》
王安石

予少時客遊金陵,浮屠慧禮者從予遊。予既吏淮南, 而慧禮得龍興佛舍,與其徒日講其師之說。嘗出而 過焉,庳屋數十椽,上破而旁穿,側出而視後則榛棘 出人不見垣端。指以語予曰:「吾將除此而宮之。雖然, 其成也,不以私吾後必求時之能行吾道者付之。願 記以示後之人,使不得私焉。」當是時,禮方丐食飲以 卒日,視其居枵然。余特戲曰:「姑成之,吾記無難者。」後 四年來曰:「昔之所欲為,凡百二十楹,賴州人蔣氏之 力。既皆成,盍有述焉,噫何其能也?」蓋慧禮者,予知之, 其行謹潔,學博而才敏,而又卒之以不私,宜成此不 難也。世既言佛能以禍福語傾天下,故其向之如此, 非徒然也。蓋其學者之材,亦多有以動世耳。今夫衣 冠而學者,必曰「自孔氏」,孔氏之道易行也,非有苦身 窘形、離性禁欲,若彼之難也。而士之行可一鄉,才足 一官者常少,而浮屠之寺廟被四海,則彼其所謂材 者,寧獨禮耶?以彼之材,由此之道,去至難而就甚易, 宜其能也。嗚呼!失之此而彼得焉,其有以也夫!

《大別方丈銘》
蘇軾

「閉目而視,目之所見,冥冥蒙蒙;掩耳而聽,耳之所聞, 隱隱隆隆。耳目雖廢,見聞不斷,以搖其中。孰能開目 而未嘗視,如鑑寫容?孰能傾耳而未嘗聽,如穴受風。」 不視而見,不聽而聞,根在塵空,湛然虛明。遍照十方, 地獄天宮,蹈冒水火,出入金石,無往不通。《我觀大別》 三門之外,大江方東,東西萬里,千溪百谷,為江所同。 我觀大別,方丈之內,一燈常紅。門閉不開,光出于隙, 曄如長虹。問何為然,笑而不答。寄之盲聾,但見龐然。 秀眉月面,純漆點瞳。我作銘詩,相其木魚,與其鼓鐘。

《永安禪院僧堂記》
張商英

「古學道之士,灰心湣智于深山幽谷之間,穴土以為 廬,約草以為衣,掬溪而飲,煮藜而食,虎豹之與鄰,猿 狙之與親,不得已而聲名腥薌,文彩發露,則枯槁同 志之士,不遠千里,裹糧躡屩,來從之游。道人深拒而 不受也,則為之樵漁,為之舂炊,為之灑掃,為之刈植, 為之給侍奔走。凡所以效勞苦,致精一,積月累歲,不 自疲厭。覬師見而閔之,賜以一言之益,而超越死生 之岸,烏有今日所謂堂殿宮室之華,床榻臥具之安, 所須而具,所求而獲也哉?」嗚呼!古之人,吾不得而見 之矣。因永安禪院之新其僧堂也,得以發吾之緒言。 元祐六年冬十一月,吾行郡過臨川,聞永安主僧物 故,以兜率從悅之徒了常繼之,常陞座說法,有陳氏 子,一歷耳根,生大欣慰,謂常曰:「諦觀師誨,前此未聞。 當有淨侶雲集,而僧堂狹陋,何以待之?願出家貲百 萬,為眾更造。」明年堂成,吾使謂常擊鼓集眾,以吾之 意而告之曰:「汝比丘!此堂既成,坐臥經行,惟汝之適。 汝能于此帶刀而眠,離諸夢想,則百丈即汝,汝即百 丈。若不然者,昏沉睡眠,毒蛇伏心,暗冥無知,晝入幽 壤。汝能於此跏趺晏坐,深入禪定,則空生即汝,汝即 空生;若不然者,獼猴在檻,外觀樝栗,雜想變亂,坐化 異類。汝能于此橫經而誦,研味聖意,因漸入頓,因頓 入圓,則三藏即汝,汝即三藏;若不然者,春禽晝啼,秋 虫夜鳴,風氣所使,曾無意謂。汝能于此閱古人話,一 見千悟,入紅塵裡,轉大法輪,則諸祖即汝,汝即諸祖。 若不然者,狗齧枯骨,鴟啄腐鼠,鼓喙呀脣,重增饑火。」 是故析為垢淨,列為因果,判為情想,感為苦樂,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