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1 (1700-1725).djvu/1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與大丞相對論《三寶》,經宿即蒙剃髮,賜法服一具,雜 綵十五段,青州棗一石。尋又還山。至七月初,追藏下 山,更詳開化。至十五日,令遣藏共景陵公檢校,度僧 百二十人,並賜法服,各還所止。藏獨宿相第,夜論教 始。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丞相龍飛即改為開皇之 元焉。十五日奉敕,「追前度者置大興善寺,為國行道。 自此漸開,方流海內。豈非藏戒行貞明,禪心鬱茂,何 能數入朱門,頻登御榻。」爾後每有恩敕,別加慰勞,并 敕王公,咸知朕意。開皇二年,內「史舍人趙偉宣敕,月 給伏苓、棗杏、酥油、柴炭,以為恆料。」而性在虛靜,不圖 榮利。十四年自奏停料,隨施供給。武侯將軍素和業 者,清信在懷,延至宅中,異禮奉養,積善所熏,遂捨所 住,以為佛寺。藏率俗課勵,設萬僧齋。右僕射蘇威每 來參謁,并建大殿。尊儀舍人裴矩宣敕,藏禪師落髮, 僧首又設大齋,弘法之盛,不可等量,其所住處,可為 濟法,今之隆政坊北門僧寺是也。當以慈仁攝慮,有 施禽畜,依而養之,鵝則知時旋遶,狗亦過中不食,斯 類法津,不可具紀。煬帝晉藩時,臨太尉第三子綿疾 夭殂,瘞於斯寺,乃勒銘曰:「世途若幻,生死如浮,殤子 何短?彭祖何修?嗚呼余子,有逝無留,永為法種,長依 法儔。」因施藏靈壽杖曰:「每策此杖,時賜相憶。」答曰:「王 殤幼子,長就法門,藏策靈壽,何敢輒忘。」十六年,隋祖 幸齊州不豫。王公已下奉造觀音,並敕安濟法供養。 仁壽元年,文帝造等身釋迦六軀,敕令置於藏師住 寺。大業二年,元德太子薨。凡營福業,經像、佛殿,皆委 於藏。大業末歲,下敕九宮,並為寺宇,「度僧綱管相續, 維持以藏,名稱洽聞,乃補充太平宮寺上座」,綏緝少 達,無替所臨。及大唐建義,人百一心,淮安王創結兵 旗,於斯寺宇,因受王請,終身奉養。貞觀之始,情奉彌 隆,恩報罔極。畢由造寺,伺隙未展,王便物故。本祈不 果,藏亦終焉。以貞觀二年終於鄠縣觀臺,因殮武於 阜南雲際寺。沙門孝才,夙素知德,為銘「貞石」,在於龕 側矣。

慧超

按《續高僧傳》:「慧超,俗姓申屠,上黨潞城人也。體道懷 貞,冰霜其志。初拂衣捨俗,北趨晉陽,居大興國寺,禪 念為業。雖略觀名教,備委邪正,而偏據行途,不沿言 說。乃別建道場,盛羅儀像,旛花交列,眾具清鮮。又鳩 集異香,多陳品族。每以燒香供養,煙氣相尋。超恆躬 處其中,淨衣端坐。詳其覺觀,擬其妄業。故有異香滿 室,靈骨充瓶,隨用福流,還填欠數,而莫知其所以然 也。」至仁壽中年,獻后崩,立禪定寺。以超名望,徵入京 師。嚴淨形衣,有逾恆日,感瑞陳供,無替由來。至武德 元年,以并部舊壤,懷信者多,化道赴緣,義難限約,乃 返還興國。道俗欣慶,奉禮交并。及七年冬,微痁不愈, 即告無常。合寺齊趨,佇聆遺訣。超端坐如常,精神更 爽,告眾曰:「同住多年,凡情易隔,脫有相惱,希願開懷。 然人道難逢,善心易失,及今自任,勿誤後身。」言訖,斂 手在心,不覺其絕。見無接對,謂其未終,取纊屬之,乃 知無氣。時年七十餘坐若神景,色貌通潔,異香縈繞, 滿室充庭,音樂聞空,莫知來處。門人大眾,驚心駭目, 遂使士女奔赴悲咽,寒雲闐塞,寺院香花獻積。至十 二月中,剋期將殯,四遠白黑,列道爭前。徒步至山,十 有餘里,人馬輻湊,事等市廛,輿以繩床,坐如入定。路 既交擁,卒制難加。乃迴首西城,破荒就墓。眾又填逼, 類等天崩,便殮於龍阜之山,開化寺側,作窟處焉。經 停一年,儼然不散,日別常有供養禮拜,香花無絕。後 遂塞其窟戶。置塔於上。勒銘其右。用旌後德矣。

智晞

按《續高僧傳》:「智晞,俗姓陳氏,潁川人。先世因官流寓, 家於閩越。晞童稚不群,幼懷物外,見老病死,達世浮 危。自省昏沉,愍諸淪溺,深加厭離,如為怨逐。誓出塵 勞,訪尋勝境。伏聞智者抗志台山,安禪佛隴,警訓迷 途,為世津導。丹誠馳仰,遠泛滄波。年登二十,始獲從 願。一得奉值,即定師資。律儀具足,稟受禪訣,加修寂」 定,如救頭然。心馬稍調,散動辭慮。受命遺旨,常居佛 隴,修禪道場,樂三昧者,咸共歸仰。宴坐之暇,時復指 撝,創造伽藍,殿堂房舍,悉皆嚴整,唯經臺未構,始欲 就工。有香鑪峰,山巖峻嶮,林木秀異,然彼神祇,巨有 靈驗,自古已來無敢視其峰崖,況有登踐而採伐者。 時眾議曰:「今既營經臺,供養法寶,唯尚精華,豈可率 爾而已?其香鑪峰檉柏,木中精勝,可共取之,以充供 養。」論詳既訖,往諮於晞,具陳上事。良久答云:「山神護 惜,不可造次。」無敢重言,各還所在。爾夜夢神送疏云: 「香鑪峰檉柏樹,盡皆捨給經臺。」既感冥示,即便撝略, 營辦食具,分部人工,入山採伐。侍者諮曰:「昨日不許, 今那取之?」答曰:「昨由他,今由我,但取無苦,必不相誤。」 從旨往取。檉柏之樹,唯嶮而生,並皆取得,一無留難。 先師智者陳曰:勸化百姓,從天台渚次訖於海際,所 有江溪並捨為放生之池,永斷採捕。隋世亦爾,事並 經敕。隋國既亡,後生百姓為惡者多競立梁。滿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