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1 (1700-1725).djvu/1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相續,而機緣不一,悟迷亦多。雖善巧方便,令其醒悟,

然各自執見,見我為是。故此妙理,罕得廣流。有元琬 律師、靜琳法師,率門人僧伽淨等,往來受法,如此眾 矣,如魚子焉。武德末年疾甚,於莊嚴寺傍看寂然。有 問「往生何處?」答:「無盡世界。」又便寂然。僧伽以手尋其 冷觸,私報人曰:「冷觸到膝,四大分離,亦應生苦。」倫曰: 「此苦亦空。」問曰:「捨報云何?」報曰:「我主四大鬥在,已到 屈膝,死後,籧篨裹棄之,莫作餘事。」又曰:「打五更鐘未?」 報曰:「未少時,維那打鐘,看之已絕,年八十餘矣。」諸門 學等依言,送於南山,露骸散於中野焉。

普明

按《續高僧傳》:「普明姓衛氏,蒲州安邑人。十三出家,事 外兄道愻法師。愻道會晉川,備如別傳。又以明付延 興寺沙門童真為弟子。明抗志住持,以大法為己任。 性聰敏,解冠儕流,講聽相仍,無法不學,周游肆席,曾 無住房。固使勤而有功,經論滿抱。十八講,勝鬘起信, 夙素聽之,知成大器。進具已後,專師《涅槃》《四分》《攝論》。」 年二十四,講《涅槃》三十,解《攝論》。凡所造言,賓主兼善, 使夫妙義積散,出言傳旨,聲流遠近。大業六年,召入 大禪定道場,止十八夏,名預上班,學功所位,四事既 備,不闕二嚴。武德元年,桑梓傾音,欣其道洽,以事聞 上,有旨令住蒲州仁壽寺。鎮長弘道,無憩寒暄,晝談 夜坐,語默依教,心神爽迅,應對雲雨,曾未聞經,一披 若誦。斯則宿習博聞,故能若此,不可比擬也。日常自 勵戒本一遍,般若金剛二十遍,六時禮懺,所有善根, 迴向淨土,至終常爾。凡造刻檀像數十龕,寫《金剛般 若》千餘部,請他轉五千餘遍,講《涅槃》八十餘遍,《攝論》 《勝鬘》諸經論等,遍數難紀。以年月終於住寺,春秋八 十有六。有弟子義淹,戒潔清嚴,見知可領,乃遷葬蒲 坂東原,鑿穴處之,樹碑其側。

曇獻

按《續高僧傳》:「曇獻姓張,京兆始平人。少事昌律師。昌 虞鄉賈氏,淨行無玷,精誠有聞,股肱之地,咸所宗仰。 所居谷口,素有伽藍,因此谷名,遂題寺目為靜林寺 也。昌師攝念經行,常志斯所。周武道喪,隳壞仁祠,昌 與俗推移,而律儀無缺。隋文御宇,重啟法筵,百二十 僧,釋門創首,昌膺此選也。仍僧別度侍者一人,獻預」 其位,住大興善。昌後言歸故里,悲瘞靈儀,掘出莊嚴 一佛興世博修院宇,延緝殿堂,緇素翹誠,始欣有奉。 雕造未畢,而昌遷逝。族人百數,仰慨尊容,以為法儀 雖歿,神足猶在,祈請續功,便從來意。遂移仁壽而經 營之。故得棟宇高華,不日而就,兩寺圍繞,四部歸依。 州司以靜林仁壽已偃慈風,柏梯淨土,未霑甘露。遂 屈知柏梯寺任,俯從物議。又之斯位,釋綱斯張,萬目 咸舉,仁洽開務,有漏天舟,眾侶弘之,大小齊美。以貞 觀十五年正月微疾,至十五日旦,便曰:「須向靜林。」至 卯時,乃有非常雲霧,遺形於柏梯山東南山頂。其夜 大放光明,形如華蓋,四照遠近,迄於三夕。經旬,其屍 為靜林寺側諸信士潛竊神柩,寘干靜林南山之頂, 柏梯初不知也。於彼山頂兩夜續放神光,始詳其故。 兩處交競,九載於茲,緣州歷縣,紛黷不息。豈非通幽 洞理,致茲靈感,深慈博惠,戀結眾情者乎?弟子等勒 銘山阿,敢告惟遠。

無礙

按《續高僧傳》:「無礙姓陳氏,有晉永嘉,中原喪亂,南移 建業。父曠,梁元帝徵蕃學士。以承聖元年,礙生成都。 神姿特異,知有濟器。九歲便能應對,十歲入學,隨聞 不忘。入長安,遇姚秦道安法師。安與語,怪其意致,勸 令出家。即依言欣喜,令誦《太子瑞應經》,思尋聖跡,哀 泣無已。天和三年,周武皇后入朝,投名出家,先蒙得」 度。雖在弱冠,戒操逾嚴。建德三年,法門大壞,隨緣陸 沉,乃值泥塗,情逾冰玉。開皇開法,即預搜揚,便住永 寧。於齊大德超法師所聽《智度論》,一聞教義,神思豁 然,財食頓清,形心俱遣。又入長安學《十地阿毗曇》等。 時休法師於興善寺命講大論,辯析分明,義端無擁, 然於文句頗滯弘通。因誦本文,獲六十卷。因抱心疾, 獎眾斯暌,便還秦隴。開皇十年,總管河間王特屈寺 任統御遺法。大業二年,召入洛陽,於四方館刋定佛 法。後還永寧,依前綱理。大業五年,煬帝西征,躬受勞 問,賜綵二百段。十三年州破入京住莊嚴寺。眾以素 知寺任,識達機緣,還欲請之。任非所好,以武德八年 還返故寺,以無相觀而自調伏。貞觀十九年二月二 十八日無疾而終,春秋九十四。道俗哀慟,若喪厥親 焉。

道暀

按《續高僧傳》:「道暀姓周,汝南人。幼而精確,希志尚聞 古跡,勝人,心願齊之。負笈金陵,居高座寺,聽阿毗曇 心,妙達關鍵,非其好也。欽匡山遺軌,每逸言前。隋開 皇十二年,依大將軍周羅侯遠屆廬嶽,止東林精舍, 心願匿跡,無事音塵山寺。法擁勸引非一,遂不拒命, 弘道度人,修建僧坊,四時無絕。隋季寇擾,華戎薦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