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1 (1700-1725).djvu/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數丈,貫日直度。天師寇謙之為帝所信,奏曰:「上天降 異,正為道人,實非本心,願不須殺。」帝弟赤堅王亦同 謙請,乃下敕止之,猶虜掠散配役徒,唯朗等數僧別 付帳下。及《魏》軍東還,朗與同學中路共叛,陣防嚴設, 更無走處。東西絕壁,莫測淺深。上有大樹,旁垂崖側, 遂以鼓旗竿繩,繫樹懸下。時夜大闇,崖底純棘,無安 足處。欲上岸頭,復恐軍覺,投計悽惶,捉繩懸住,勢非 支久。共相謂曰:「今厄至矣,唯念觀世音耳。」便以頭叩 石,一心專注。須臾光明從日處出,通照天地。乃見棘 中有得下處,因光至地,還忽闇冥,知是神也,相慶感 遇,便就以眠。良久方曉,始聞軍眾驚覺將發,而山谷 萬重,不知出路,唯望日行。值一大虎,出在其前,相謂 曰:「雖脫前難,復入虎口。」朗曰:「不如君言,正以我等有 感,所以現光。今遇此虎,將非聖人示路也。」於是二人 徑詣虎前,虎即前行,若朗少遲,虎亦暫住。至曉,遂得 出路,而失虎所在。便隨道自進,七日達於仇池。又至 梁漢,出於荊州,不測其終。

僧意

按《續高僧傳》,「僧意,不知何人,貞確有思力,每登座講 說,輒天華下散,在於法座。元魏中,住泰山朗公谷山 寺,聚徒教授,迄於暮齒,精誠不倦。寺有高麗像、相國 像、胡國像、女國像、吳國像、崑岡像、岱京像,如此七像, 並是金銅,俱陳寺堂,堂門常開,而鳥獸無敢入者,至 今猶爾。」故靈裕像讚云:「應感而來,誠無指屬。豈神通」 冥著,理隔尋常之義乎?意奉法自資,束躬供養。將終 前夕,有一沙彌死來已久,見形禮拜云:「違奉已來,常 為天帝驅使,栖惶無暇,廢修道業。不久天帝請師講 經,願因一言,得免形苦。」意便洗浴焚香,端坐靜室,候 待時至。及期,果有天人來入寺及房,冠服羽從,偉麗 殊特。眾僧初見,但謂是何世貴人,入山參謁,不生驚 異。及至爾日,無疾而逝,方知靈感。其都講住在兗州, 自餘香火唄匿,散在他邑。後試檢勘,皆同日而終焉。 有說云:「僧意志湛即朗公同侶,前傳闕之,故今輯綴。」 湛得初果,其塔見存,在泰山靈巖寺側。見《別傳》。

僧懿

按《魏書京兆王子推傳》:「子推子太興,襲拜長安鎮都 大將,以黷貨削除官爵。後除祕書監,還復前爵,拜統 萬鎮將,改封西河。後改鎮為夏州,仍以太興為刺史, 除守衛尉卿。初,太興遇患,請諸沙門行道,所有資財, 一時布施,乞求病愈,名曰散生齋。及齋後,僧皆四散, 有一沙門方云,乞齋餘食,太興戲之曰:『齋食既盡,惟 有酒肉』。」沙門曰:「亦能食之。」因出酒一斗,羊腳一隻,食 盡猶言不飽。及辭出後,酒肉俱在,出門追之,無所見。 太興遂佛前乞願:向者之師,當非俗人。若此病得差, 即捨王爵入道。未幾便愈。遂請為沙門,表十餘上,乃 見許。時高祖南討在軍,詔皇太子於四月八日為之 下髮,施帛二千匹。既為沙門,更名僧懿。居嵩山。太和 二十二年終。

道登

按《魏書釋老志》:沙門道登,雅有義業,為高祖眷賞,恆 侍講論。曾於禁內與帝夜談,同見一鬼。二十年卒。高 祖甚悼惜之,詔賜帛一千匹,又設一切僧齋,并命京 城七日行道。又詔:「朕師登法師奄至徂背,痛怛摧慟, 不能已已。比藥治慎喪,未容即赴,便準師義,哭諸門 外,績素之。」

按《續高僧傳》:「道登,姓芮,東莞人。聰警異倫,殊有信力。 聞徐州有僧藥者,雅明經論,挾策從之,研綜《涅槃》《法 華》、勝鬘。後從僧淵學究成論,年造知命,譽動魏都,北 土宗之。累信徵請,登問同學法度曰:『此請可乎』?度曰: 『此國道學如林,師匠百數,何世無行藏?何時無通塞? 十方含靈,皆應度脫,何容盡期南國相勸行矣』。」如慧 「遠拂衣廬阜,曇諦絕跡崑山,彭城劉遺民辭事就閑, 斯並自是一方,何必盡命,虛想巖穴,遠追巢、許,縱復 如此,終不離小乘之譏,豈欲使人在我先道,不益世 者哉!隨方適化,為物津梁,不亦快乎!」登即受請,度亦 隨行。及到洛陽,君臣僧尼,莫不賓禮。魏主邀登昆季, 策授榮爵,以其本姓不華,改「芮」為「耐」,講說之盛四時 不輟。末趣恆嶽以息浮競。學侶追隨相仍山舍。不免 談授。遂終於報德寺焉。春秋八十有五。即魏景明年 也。

道辯附曇永 亡名

按《續高僧傳》,「道辯姓田氏,范陽人。有《別記》云:『著衲擎 錫,入於母胎,因而生焉。天性疏朗,才術高世,雖曰耳 聾,及對孝文,不爽帝旨。由是榮觀顯美,遠近欽茲。剖 定邪正,開釋封滯,是所長也。初住北臺,後隨南遷,道 光河洛,魏國有經,號《大法尊王》,八十餘卷,盛行於世。 辯執讀知偽,集而焚之。將欲廣注眾經,用通釋典,筆』」 置聽架,鳥遂銜飛。見此異徵,便寢斯作。但注《維摩》《勝 鬘》《金剛》《般若》《小乘義章》六卷、《大乘義》五十章,及申元 照等行世。有弟子曇永、亡名二人。永潛遁自守,隱黃 龍山,撰《搜神論》《隱士儀式》。亡名文筆雄健,負才傲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