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1 (1700-1725).djvu/7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自有論師,多迷行旨,而嵩奉遵法度,初不墜淪。常遇 天雨,澡罐在庭,恐傷他性,令淨人知舉,方自從用。同 學諸士,咸敬憚其知量焉。加以性愛文藻,時摛詩頌, 重復嘉尚林泉。每登踐陟,《子史》篆隸,模楷於今,世論 劇談,頗有承緒。忽以大業十年遘疾,卒於本寺,春秋 七十有八。光祿大夫、彭城道留守順政公董純與部 內道俗,殯於神皋之原。益州道基,昔預末筵,餐風飲 德,悼流魂之安放,悲墳隧之荒侵,為之《行狀》,廣於世 矣。

靜元附明則

按《續高僧傳》:「靜元姓趙氏,天水人也。識度淹弘,清鑒 懸遠。七歲任郡學生,勤閱三冬,藝該六典。皇隋肇運, 便業李、張,名預黃巾,身同觀宇,呼吸沆瀣,吐納陰沉。 每思五千道德,良非造真;七誡超昇,本為浮詭。乃捨 其巾褐,服此伽藍,澄練一心,專宗經部。」時年在息慈, 頻登法匠,華夷欽仰,緇素屬目。受具已後,聲勢轉高, 「遂使化靡隴西,扇榮河洛。」以秦涼荒要,佛法澆移,將 欲結其頹綱,布此遺僧。具列正法要務,奏上文皇,蒙 敕允述綸言,獎拔登下,河右頒條依用。元德太子籍 甚芳猷,翹想欽揖,爰降令旨,遠召京華。元遂恭承嘉 惠,來翔帝宇,有令於大興善道場盛弘法會,飛軒鳴 玉,杖錫挈瓶,總萃觀風,德音通被。縱遠論體,舒散疑 蹤,能使難者由門,解宣盡力。時粲法師居坐,謂曰:「自 河涼義侶,則道朗擅其名,沿歷至今,爾其接軫,代不 可削。斯人在斯」,由此顯譽京師,綽然高步。會高祖昇 遐,鬱興禪定,遂應詔住焉。常轉梵輪,弘匠非少。大業 七年正月二十九日無疾而化,春秋四十有三。初元 生平言論,慈悲為主。每許遺骸,棄之林野。有天水同 侶沙門慧嚴,追想昔言,送屍山麓,肌肉已盡。便鳩聚 遺身,構茲塼塔於終南龍池寺之西岑,樹銘塔所,用 旌厥德。沙門明則為文,則《木冀》,人通元儒有才慧,訥 言敏行,尤所承統。文藻雖馳,時未之賞。乃制《覺觀寺 碑》,物亦不悟。僕射楊素見而奇之,由斯一顧,方高聲 問。奏住仁壽宮三善寺,東都譯經,又召入館,專知綴 緝。隋末卒於所住。有集行世。薛道衡每曰:「則公之文, 屢發新彩,英英獨照。」其為時賢所尚也如此矣。

智潤

按《續高僧傳》:「智潤,不詳姓氏,襄陽人也。無師獨悟,自 然厭世,周章邑野,借訪出道。承鄴下盛宗佛法,十統 鬱興,令響滂流,洋溢天壤。潤不勝其喜,踊躍不安。年 始二十,便趨遠詣。會遵統開弘十地,即從服業。經未 越序,頻參覆論。河北夙少,望塵許焉。晚學《華嚴》《涅槃》, 咸增榮顯。又聽光統《四分》,領受文言,兼習小論,具辯 通塞。時號博贍,尟有加之。又聞江表大弘《三論》,既是 本願,不遠而歸。正值長干辯公,當塗首唱,預從聽受, 一悟欣然,文義重深,遂多時載。後還漢陰,鎮常講導, 化行江漢,善生道俗。大業初建,延住慧日,該富之量, 更溢由來。會征遼左,求功嶽瀆,敕潤岷蜀,祭禱江神。 還至西京,因疾而化,卒於禪定寺,時年七十有五。」即 大業十年也。

智聚

按《續高僧傳》,「智聚姓朱氏,住蘇州虎丘東山寺。神氣 清遠,彰於襁褓。深厭籠樊,樂希寥廓。初投虎丘引法 師,引道藝之重,羽儀當世。聚分陰無怠,請益深旨。有 同郡顧希憑、會稽謝峻岳義府經肆東南之美,並欽 高德,同揖清風。由是儒釋通弘,真俗具舉,宮牆重仞, 允得其門。纔踰弱冠,便弘講說。莊嚴㬭師,新實一宗」, 鷹揚萬代,遂服膺諮質,百舍非遠,斐發既精,疑滯咸 析。汝南周弘正,博通內外,鑒賞人倫,常歎嘉之,以為 釋門之瑚璉也。陳鄱陽王伯山、新安王伯周、新蔡王 叔齊,並降貴慕道,延請敷說。至德二年,奉敕於太極 殿講《金光明》。天子親臨法席,具僚咸在,故能瀉此懸 河,振斯木鐸,亹亹奇韻,超超入神。或「有捷徑小道,互 持邪論,莫不迴車杜口,改心易業。」人主歎賞,稱善久 之。至德三年,丁外憂,泣血御哀,殆將毀滅。因此言歸 舊里,止於東山精舍,善說不休,法輪常轉。開皇十一 年,爰降敕書,慇懃勞問。法師棲身淨土,援志法門,普 為眾生,宣揚正教,勤修功德,率勵法徒,專心講誦,曠 濟群品,欽承德業,甚以嘉之。尚書令楚公素,左僕射 邳公威,並躬到道場,接足頂禮,咸捨淨財,資莊形命。 十二年敕置僧官,道俗稽請,居平等之任,聚以服道。 斯人直心應物,和合之眾,清風穆如也。時郡將宗成 劉公,夙仰高名,常欽盛德。及剖符臨鎮,請為菩薩戒 師。齊王暕以帝子之貴,作牧淮海,乃降教書,至山延 請,乃固辭以疾,事不獲從。引藉平臺,深加敬禮。頻遺 使人,請弘大教。惟聚志違人世,心逸江湖,詞翰懇惻, 固求東返。王亦弘以塵外得遂宿心,資給所須,將送 甚重。於是接淅晨征,還居山寺。現疾浹旬,而神用無 爽。以大業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終於本住。容貌若 存,頂暖身柔,皆如平日。聞諸前記,乃感果之徵也。春 秋七十有二,即以其年十二月窆於山之南嶺。惟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