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1 (1700-1725).djvu/8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按《續高僧傳》,「𩇕淵姓趙氏,京兆武功人也。家世榮茂, 冠蓋相承。厭此浮假,希聞貞素。十三出家,道務宏舉, 定慧攸遠。屬周武陵法,而戒足無毀。慨佛日潛淪,擬 決目餘烈,乃剜眼奉養,用表慧燈之光華也。然幽情 感通,遂果心願。」暨隋文重開正法,即預淄衣,而慧業 遐舉,聞持莫類。自《華嚴》《地持》《涅槃》、十地,皆一聞無墜, 歷耳便講,既釋眾疑,時皆歎伏。行必直視,動靜咸安。 住則安禪,緣諸止觀。一盋之與百衲,始習至終;常坐 之與山居,報傾便止。譏疑有涉,斂足不行。尼寺市廛, 由來不往。斯誠節動後昆,厲清末法,兼以是非長短, 罕附胸懷。供給僧儔,身先軌物。承靈裕法師擅步東 夏,乃從而問焉。居履法堂,亟經晦朔,身服麤素,摧景 末筵,目不尋文,口無談義,門人以為蒙類也。初未齒 之,裕居座數觀,異其器宇,而未悉其慧解。乃召入私 室,與論名理,而神氣霆擊,思緒鋒遊,對答如影響,身 心如鐵石。裕因大嗟賞,以為「吾之徒也。」遂不許住堂, 同居宴寢,論道說義,終日竟夜。兩情相得,頓寫幽深。 淵謂理出,不期更流神府,博觀盛集,全無可師。還返 裕所,具陳性欲。後整操關壤,屏跡終南,置寺結徒,分 時程業,三輔令達,歸者充焉。今之至相寺是也。裕後 敕召入朝,纔有間隙,徑投淵寺,欣暢意得,傾陰屢改。 又以帝之信施,為移山路。本居迮隘,兼近川谷,將延 法眾,未日經遠。裕卜西南坡阜,是稱福地,非唯山眾 相續,亦使供擬無虧。淵即從焉,今之寺墌是也。自爾 迄今五十餘載,凶年或及,而寺供無絕,如裕所示,斯 亦預見之明也。因疾卒於至相之本房,春秋六十有 八,即大業七年四月八日也。初,淵奉持瓦缽,一受至 終,行往隨身,未曾他洗,終前十日,破為五段。因執而 嘆曰:「缽吾命也,命緣已謝,五陰散矣。」因而遘疾。此則 先現滅相。後遂符焉。及正捨壽之時。鐘聲無故。破, 三年之後,更復如本。此皆德感幽顯,呈斯徵應,率如 此類也。弟子法琳,夙奉遺蹤,敬崇徽緒,於散駭之地, 為建佛舍利塔一所,用津靈德,立銘表志云:

道宗

按《續高僧傳》:「道宗,俗姓孫氏,萊州即墨人。少從青州 道藏寺道奘法師學通經論。奘明達識慧,標舉河海, 名播南北,立四種梨耶、聞熏、解性、佛果等義。宗受業 《智論》《十地》《地持》《成實》《毗曇》,大小該博。晚住州中遊德 寺,寺即宗之所造,房堂園圃,悉是經綸,聲名雄遠,元 素攸仰。及講大論,天雨眾花,旋繞講堂,飛流戶內。既」 不委地,久之還去。合眾驚嗟,希有瑞也。宗雖目對,初 不怪之,行講如初,後不重述,時共伏其遠度。晚住慧 日,英彥同聚,該富是推,常講成實,弘匠後學。為鄭欽 敬禮問優繁。上清東夏,又欽德素,召入西京,住勝光 寺,復延入弘義宮,通宵法集。群后百辟,咸從伏聽,披 闡新異,振發時心。自爾周輪,隨講無替,雖無成濟,而 學者推焉。以武德六年卒於所住,春秋六十一。秦府 下教贈物二百段,收葬於終南山至相寺之南巖。

普曠

按《續高僧傳》:「普曠,俗姓樊氏,扶風郡人也。七歲出家, 依止圓禪師而為沙彌。居山餌柏一十五載,誦讀經 教,日夕相繼。及進大戒,便行頭陀,乞食人間。栖投林 塚二十餘載,剛梗嚴毅,卓犖不群,言議酬捷,孤然天 挺。後遊聚落,採拾遺文,因過講席,聽其餘論,素未開 解,聞即憲章,便搆心曲,陳論高座,發言新奇,卒難解 釋,皆歎其俊銳,莫肯前驅。每與周武對揚三寶,析理 開神,有聲朝典,佛法正隆,未勞聽解。」遂往樊川。頭陀 自靜。夜宿寒林,人有索其首者,曠引刀將刎,乞者止 之,又從索耳,便刵而惠之。建德之年,將壞二教,關中 五眾,騷擾不安。曠聞之,躬往帝庭,廣陳至理,不納其 言,退而弘業。於斯時也,寺塔湮廢,投「命莫從,遠造則 力竭難通,近從則心輕易徙」,遂因其俗住,消息其中。 武帝雖滅二教,意存李術,便更置通道觀學士三百 人,並選佛道兩宗奇才俊邁者充之。曠理義精通,時 共僉舉,任居學正。剖斷時秀,為諸生先。不久廢觀聽, 士隨才賦,任曠力怯,躬耕餱粒,無委寄祿。登庸復任 岐山從事,奉遵舊約,不黷情染,衣故氈裝倨傲。臨官 剃髮留鬢,頭戴紗帽,纓其咽頷,用為常軌。有事判約, 筆斷如流。務涉繁擁者,便云「我本道人,不閒俗網。」周 國上下,咸委其儀度也。顧曠通博,任其處世。隋氏將 興,菩薩僧立相如朝服,不同剃翦,員置百二十人,並 括前法牙角不染塵俗者,曠識悟聞達,當其一焉。尋 復廢之。大法昌顯,並預出家,同居興善,果敢雄憨,眾 所先之。隋文以通道觀鐘賜、元都觀黃巾一族,同共 移來,將達前所。曠率其法屬,徑往爭之。立理既平,便 又刵耳。道士望風,索然自散。乃懸於國寺,聲震百里。 隋高晏駕,禪定蔚興,乃召居之。大業末年,又登綱任。 大唐啟運,別奉詔書,曩積芳猷,日別相見。武德三年 三月卒於慈門寺,春秋七十三。遺告捨身山路,不須 塋壟。弟子捃萃餘骨,起塔於終南龍池之峰,樹銘旌 德,於今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