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何見拒之深也?」又開門納公弼及法師。公弼曰:「法 師此來甚饑,君可豐食遣之。」其人遂問法師便住否? 法師請以後期。其人遂取一盂水,以肘後青囊中刀 圭粉和之,以飲法師。其味甚甘香,飲畢而饑渴之想 頓除矣。公弼曰:「余昨云山中甚樂,君盍為戲?」令法師 觀之。其人乃以水噀東谷中,俄有蒼龍白象各一對 舞,舞甚妙;威鳳彩鸞各一對歌,歌甚清。頃之,公弼送 法師迴,師卻顧,唯見青崖丹壑,向之歌舞,一無所睹 矣。及去觀將近,公弼乃辭法師,至觀處置事畢,卻尋 公弼,則步步險阻,杳不可階。法師痛恨「前者不住,號 天叫地」,遂成腰疾。公弼更不復至矣。
魏隆
按《鎮江府志》:「魏隆,字道真,唐貞觀初,居京口之仁靜 觀,修正乙法,道行高,郡守李崇德薦之朝,太宗與語, 悅之,賜號法師。無何,歸京口,卒葬馬跡山。踰數月,人 有遇之者,啟其棺,一鶴飛入雲中,獨冠劍存焉。咸以 為尸解而去。」
苗龍
按《紹興府志》:「唐苗龍,不知何許人,居會稽,失其名,能 畫龍,人以苗龍呼之。貞觀中得道仙去。今龍瑞宮東 南一峰崛起,上平如砥,相傳為苗龍上昇處。」
姚泓
按《逸史》:唐太宗時有禪師,道行精高,居於南嶽。忽一 日見一物人行而來,直至僧前,綠毛覆體,禪師懼,謂 為梟之屬也,細視面目,即如人也。僧乃問曰:「『檀越為 山神邪,野獸邪?復乃何事而特至此?貧道禪居此地, 不擾生靈,神有知無相惱也』。良久,其物合掌而言曰: 『今是何代』?僧曰:『大唐也』。又曰:『和尚知晉宋乎?自爾至 是復幾載』。」僧曰:「從晉及今,四百年矣。」其物乃曰:「和尚 博古知今,寧不知有姚泓乎?」僧曰:「知之。」物曰:「我即泓 也。」僧曰:「吾覽《晉史》,言姚泓為劉裕所執,遷姚宗於江 南,而斬泓於建康市。據其所記,泓則死矣,何至今日? 子復稱為姚泓邪?」泓曰:「當爾之時,我國實為劉裕所 滅,送我於建康市,以徇天下,奈何未及肆刑,我乃脫 身逃匿。裕既求我不得,遂假一人貌類我者斬之,以 立威聲,示其後耳。我則實泓之本身也。」僧因留坐,語 之曰:「史之說豈虛言哉!」泓笑曰:「和尚豈不聞漢有淮 南王劉安乎?其實昇仙而遷固狀以叛逆伏誅。漢、史 之妄,豈復逾於後史耶?斯則史氏妄言之證也。我自 逃竄山野,肆意遊行,福地靜廬,無不探討。既絕火食, 遠陟此峰,樂道逍遙,唯餐松柏之葉。年深代久,遍身 生此綠毛,已得長生不死之道矣。」僧又曰:「食松柏之 葉,何至生毛若是乎?」泓曰:「昔秦宮人遭亂避世,入太 華之峰,餌其松柏。歲祀寖久,體生碧毛尺餘。或逢世 人,人自驚異,至今謂之毛女峰。且上人頗信古,豈不 詳信」之乎?僧因問請須所食,泓言:「吾不食世間之味 久矣,唯飲茶一甌。」仍為僧陳晉、宋歷代之事,如指諸 掌。更有史氏闕而不書者,泓悉備言之。既而辭僧告 去,竟不復見耳。
岑道願
按《荊州府志》:「岑道願,江陵人。隋初,避難泝三峽,至萬 州江南山下修煉,食黃精百餘歲而逝。唐貞觀十八 年,常屬香於商人,命往所隱巖下爇之,商人不往,濤 怒,舟不能上,乃返爇香波遂平。」
羅通微
按《續文獻通考》:「羅通微,臨晉人。少時采薪山中,遇閻 使君寀謂曰:『子骨相巉峛,可學長生』。遂避跡五老山, 學步虛絕粒。貞觀中,忽一日謂人曰:『我歸,明日大會 士庶萬人』。俄雷震地下,青龍躍出,通微遂跨而登仙。」
杜子華
按《陝西通志》:「李虞與楊稜遊華山,至一小洞,有紫衣 人乘小馬,四五人從之。引二人至署,多竹,堂屋甚潔。 因自言曰:『予杜子華,避亂遇仙,居此已數百年』。李、楊 因止宿,飲食精異,內有羊,其狀如牛。留數日,遣使者 導之返。」
杜懷讓
按《陝西通志》:「杜懷讓,貞觀中道士,居石室,斷穀不食, 好吹長笛。令人多買笛,一吹即投於巖下。笛盡,更棲 息巖中,累月不動,自號長春先生。今石室嶷然,笛聲 不絕。」
張惠明
按《續文獻通考》:「張惠明,趙郡人。結廬中條山,遇混元 子授高上之道,行之道,學超群。太宗詔入內殿致醮, 有感,封妙濟大師。尋至南嶽尸解。」
按《衡岳志》:「張惠明,貞觀末,修道入山,遇南岳石英夫 人傳道,行抱一三五混合之法,而後尸解。」
李清
按《集異記》:「李清,北海人也。代傳染業。清少學道,多延 齊魯之術士道流,必誠敬接奉之,終無所遇,而勤求 之意彌切。家富於財,素為州里之豪甿,子孫及內外 姻族近百數家,皆能游手射利於益都。每清生日,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