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8 (1700-1725).djvu/4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如指。猛使送寶還,手牽弟子,令閉眼相引而過。」 按《雲笈七籤》,「吳猛字世雲,豫章人也。性至孝,小兒時 在父」母膝下,無驕慢色。後得道海昏上僚,路有大蛇, 時或斷道,以炁吞吸行人,行旅為絕。猛與弟子往除 蛇害,蛇乃藏入深穴。猛敕南昌社公追蛇,蛇頭高數 丈,猛蹈蛇尾沿背,而以足按頭,弟子斫殺之。猛云:「此 蛇是蜀精,蛇死則杜毅滅矣。」果如言。將軍王敦迎猛, 道過宮亭廟,神具官僚迎猛。猛曰:「汝神王已盡,不宜 久居,非據我,不相問也。」神乃去。至蜀見敦。時多疫病, 猛標浦水百步,飲者皆愈。日中請水者將千人。敦惡 之,於座收猛,奄然失去,大相檢覆。猛恐坐者多,乃徐 步於萬人之中。還船,天地冥合,乘風迅逝。一宿至家, 弟子見兩龍負船,眼如甕大。猛云:「敦踐人君之位,命 終此稔。」其年敦死,徐太尉庾亮迎猛至武昌便歸。自 言筭盡,未至家五十里亡殯。後疑化,弟子開棺,不見 其尸。

按南昌郡乘,吳猛,字世雲,新吳人。遇至人丁義,復師 南海太守鮑靚,得祕法雲符,遂以道術大行於世。晉 武帝時,授術於許旌陽,因同詣丹陽謁諶母,受孝道 明王之法。諶母告猛:「吾見《玉皇元譜》,許為高明大使, 領仙籍,君元都御史也。」旋偕旌陽,斬大蛇於海昏。永 和間,即新吳浮雲山修煉。旌陽上昇之歲,猛亦於西 平乘白鹿車,與弟子四人沖虛而去。所居有仙壇,今 號「吳仙觀」,宋封神烈真人。

許真君

按《十二真君傳》:「許真君名遜,字敬之,本汝南人也。祖 琰,父肅,世慕至道,東晉尚書郎邁,散騎常侍、護軍長 史穆,皆真君之族子也。真君弱冠師大洞君。《吳猛傳》 三清法要,鄉舉孝廉,拜蜀旌陽令。尋以晉室棼亂,棄 官東歸,因與吳君同遊江左。會王敦作亂,二君乃假 為符祝,求謁於敦」,蓋將欲止敦之暴,以存晉室也。一 日,二君與郭璞同候於敦,敦蓄怒以見之,謂二君曰: 「孤昨得一夢,擬請先生圓之,可乎?」真君曰:「請大將軍 具述。」敦曰:「孤夢將一木,上破其天,孤禪帝位,果十全 乎?」真君曰:「此夢固非得吉。」敦曰:「請問其說。」吳君曰:「木 上破天是『未』字也。明公未可妄動,晉祚固未衰耳。」王 敦怒,因令郭璞筮之,卦成,景純曰:「無成。」又問其壽,璞 曰:「明公若起事,禍將不久;若住武昌,壽不可測。」敦大 怒,又問曰:「卿壽幾何?」璞曰:「余壽盡,今日孰怒?」令武士 執璞出,將赴刑焉。是時二真君方與敦飲酒,許君擲 杯梁上,飛遶梁間。敦等舉目看杯,許君坐中隱身,於 是南出晉關,抵廬江口,因召船師,載往鍾陵。是時船 師曰:「我雖有此船,且無人力乘駕,無由載君。」二君曰: 「汝但以船載我,我當自與行船。」仍謂船師曰:「汝宜入 船,閉門深隱,若聞船行疾速,不得輒有潛窺。」於是騰 舟離水,凌空人雲。二君談論端坐,頃刻之間,已抵廬 山金闕洞之西北紫霄峰頂。二君意欲暫過洞中。龍 行既抵其船,拽撥林木,戛剌響駭,其聲異常。舟師不 免偷目潛窺,二龍知人,見之峰頂,委舟而去。二君謂 船師曰:「汝違吾教,驚觸二龍,乘棄此船萬仞峰頂。吾 緣貪與眾真除盪妖害,暫須離此,遊涉江湖。汝既失 船,徒返人世。汝可隱此紫霄峰上,遊覽匡廬」,示之以 服餌靈草之門,指之以遁跡地仙之術,由是舟師之 船底遺跡尚存。後于豫章遇一少年,容儀修整,自稱 慎郎許君,與之談話,知非人類。指顧之間,少年告去。 真君謂門人曰:「適來年少,乃是蛟蜃之精。吾念江西 累為洪水所害,若非剪戮,恐致逃遁。」蜃精知真君識 之,潛于龍沙洲北,化為黃牛。真君以道眼遙觀,謂弟 子《施大王》曰:「彼之精怪化作黃牛,我今化其身為黑 牛,仍以手巾掛膊,將以認之。汝見牛奔鬥,當以劍截。」 後真君乃化身而去。俄頃,果見黑牛奔鋣黃牛而來。 大王以劍揮牛,中其左股,因投入城西井中。許君所 化黑牛,趁後亦入井內。其蜃精復從此井奔走,徑歸 潭州,卻化為人。先是蜃精化為美少年,聰明爽雋,而 又富於寶貨。知潭州刺史賈玉有女端麗,欲求貴婿 以匹之。蜃精乃廣用財寶,賂遺賈公親近,遂獲為伉 儷焉。自後與妻於衙署後院而居,每至春夏之間,常 求旅遊江湖,歸則珍寶財貨,數逾萬計。賈使君之親 姻僮僕莫不賴之而成豪富。至是蜃精一身空歸,且 云被盜所傷。舉家歎惋之際,典客者報云:「有道流姓 許字敬之,求見使君。」賈公遽見之,真君謂賈公曰:「聞 君有貴婿,略請見之。」賈公乃命慎郎出,與道流相見。 慎郎怖畏,託疾潛藏。真君厲聲而言曰:「此是江湖害 物,蛟蜃老魅,焉敢遁形。」於是蜃精復變本形,宛轉堂 下,尋為吏兵所殺。真君又令將其二子出,以水噀之, 即化為小蜃。妻賈氏幾欲變身,父母懇真君,遂與神 符救療,仍令穿其宅下丈餘,已旁亙無際矣。真君謂 賈玉曰:「汝家骨肉幾為魚鼇也。今須速移,不得暫停。」 賈玉倉皇徙居,俄頃之間,官舍崩沒,白浪騰涌,即今 舊跡,宛然在焉。真君以東晉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 一日,於洪州西山,舉家四十二口,拔宅上昇而去。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