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12 (1700-1725).djvu/5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明年己巳,皆大旱,明學至輒雨,縣有布帛之賜。明學」 曰:「天憫生民豈道之?」力辭不受。歷庚午至辛未三旱, 俱以明學功,民免荒歉。後八年己卯,旱甚,父老又以 明學請,邑丞王慶具書招之,明學辭不獲已,乃更祈 請,雨應如前。丞因詢為縣祈雨凡幾,眾曰:「自洪武丙 寅迄今,七旱而七雨矣。」丞曰:「雨而一二,倖也。今至七, 非有道不能。」因以七雨道人名焉。永樂丁亥,朝廷纂 修道書,其法孫王若虛以能書赴龍虎山,張真人為 篆「七雨道人」印,併作詩以美之。

孫碧雲

按《武當山志》:碧雲關西人。幼年穎悟,願學仙入西岳 華山,追希夷之蹟,巖棲穴處,服氣養神,探黃老經旨, 《周易》、參同,與夫儒釋子史,罔不熟誦。洪武二十七年, 高祖徵至京師,賜衲衣齋供,館於朝天宮。明年賜還 華山。永樂十年,成祖復召至,賜詩一章,號虛鉉子,敕 授道錄司右正一,又敕授南巖宮住持十五年,內謂 門人曰:「教門已興,吾將往矣。」翌日沐浴更衣,遙空禮 謝而逝。時修山重臣沐昕聞之,嗟悼不已,葬於檜林 庵,有《碧雲集》行世。

按《陝西通志》:「碧雲結茅書堂山,明成祖召見之,賜袍 笏,敕聽歸山,臨別賜贊及詩。又命訪張三丰,賜敕四 道。其徒為建萬壽宮,貯諸法物,有繪像,敕刻書堂山 上。其賜贊云:『大哉真仙,無極自然。函三為一,元之又 元』。」

張一中

按《汝陽縣志》:張一中,汝陽人。永樂初,異人授祕術,誅 茅容膝,與高世士、金子齡侍郎趙孟弘號方外友。孟 弘贈詩云:「白雲只隔尋常景,玉樹誰同自在春。寄與 城南張處士,一中造化要平分。」宣德中,年八十六,與 妻訣曰:「愧無積德,祇此書卷,徒益子孫慵惰。」焚之而 卒。逾四十日就殮,神色如生。

楊用廣

按《雲南通志》:「用廣,號雷谷,餘姚人。遇異人,得五雷法。 永樂初,以事戍宜良,祈禱輒應。年八十餘,有少容。一 日謂門人曰:『三日後雨雪,吾脫塵凡矣』。至期果然。」

佘喜巖

按《四川總志》:「佘喜巖,延安人。性資樸古。住太青宮,年 踰八十。永樂五年三月二十六日,更衣焚香,盤趺而 坐,曰:『來由此門,去由此路,一腳不失。回頭即悟。鼻垂 雙柱,旬日顏色不改』。」

吳半仙

按《滁州志》:「吳半仙,樂善喜施,讀《悟真篇》《參同契》等書, 即能行持導引。冬夏一白衲,不巾不櫛者四十餘年。 每街行即群兒隨之,人皆呼為半仙云。」

彭敬昌

按《滁州志》:「彭敬昌,江西安福人。學遁甲陰陽術。永樂 辛卯,歲旱,祈禱輒應。人有染疾疫者,施符水即愈,人 咸神之。子啟亦繼其業,遂家焉。」

徐復高

按《南昌郡乘》:「徐復高,奉新縣崇元觀道士,法術精通。 永樂十五年旱,復高至省城祈禱,坐七層臺上,案振 金牌則雷鳴,手搖小旗則電掣。時大雨傾盆,魚蝦盈 街,章江水涸三尺。」

燕善名

按《武當山志》:「燕善名,號景山,洛陽人。丰姿綽約,貌相 樸實。從丘鉉清入武當,勤事香火,道俗無不敬慕焉。 永樂十八年,無疾而化。」

林復真

按《續文獻通考》:「林復真者,字剛伯,性穎敏,甫成童,五 經四書皆成誦弗忘。年十七,出教家塾。有清溪道士 尚守謙,延剛伯以儒書訓其徒。剛伯心喜其間,靜請 於父母,許之。遂託身為弟子,改名復真。永樂中召至 京,修為善書及《永樂大典》,繼而住龍虎山,號弘文輔 道學士。永樂九年,選任道。會復取赴京,修道藏經。宣」 德壬子秋卒。鄉人吳訥銘其墓,稱「剛伯所學,多有過 人者。」

按《蘇州府志》:「復真,常熟人。博學能文辭,寄蹟老子法 中。永樂初,舉往龍虎山,較正道書,又預纂修《永樂大 典》。洪熙改元,以老疾辭歸,居致道觀,授本縣道。會有 《止庵集》。」

張必貞

按《樂安縣志》:張必貞,西隅龍岡人。永樂乙未,解糧南 京,途次遇雨,入老君廟,見雨淋神像,將傘蓋神身則 冒雨而去。是夜夢神授以神書符劍,次日於路傍石 匣中得之。至京大旱三月,遂出榜云:「出賣風雲雷雨。」 各官敦請登壇,須臾雷電交作,大雨滂沱,告足方止。 有司上聞,賜號廣明真人,并詔賜銅鑄雷神四座而 歸。縣多疫沴。施以符水。無不立愈。

林春

按《貴州通志》:「林春,錢塘人。父文中,永樂時以高道徹, 尋坐謫戍貴陽卒。春性賦敏捷,才長身偉,敕遣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