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47 (1700-1725).djvu/2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傳訛耳。

《馬志》曰。二注恐皆非也。當是「馬藺」字。

主治

《本經》曰:「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 滿欬逆,口焦舌乾,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 《別錄》曰:「止消渴好睡,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 開胸腑,調臟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氣。」

甄權曰:「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心腹脹 滿,小兒驚癇,女人熱淋。」

大明曰:「補五勞七傷,開心益志,止健忘,煖腰膝,安胎。」 張元素曰:「止渴,利小便,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 間血。」

李杲曰:「逐水緩脾,生津導氣,平火止泄,除虛熱,開腠 理。」

王好古曰:「瀉膀胱,益脾胃,治腎積奔豚。」

赤茯苓主治

甄權曰:「破結血。」

李時珍曰:「瀉心、小腸、膀胱濕熱,利竅行水。」

茯苓皮主治

李時珍曰:「水腫膚脹,利水道,開腠理。」

發明

陶弘景曰:「茯苓,白色者補,赤色者利。俗用甚多,仙方 服食,亦為至要云。其通神而致靈,和魂而鍊魄,利竅 而益脈,厚腸而開心,調營而理衛,上品仙藥也。善能 斷穀不饑。」

寇宗奭曰:茯苓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缺也。 張元素曰:「茯苓,赤瀉白補,上古無此說。氣味俱薄,性 浮而升」,其用有五:利小便也,開腠理也,生津液也,除 虛熱也,止瀉也。如小便利或數者,多服則損人目汗, 多人服之,亦損元氣,夭人,為其淡而滲也。

又曰:「淡為天之陽,陽當上行,何以利水而瀉下氣薄 者陽中之陰,所以茯苓利水瀉下,不離陽之體,故入 手太陽。」

李杲曰:「白者入壬癸,赤者入丙丁。味甘而淡,降也,陽 中陰也。其用有六:利竅而除濕,益氣而和中;治驚悸, 生津液;小便多者能止,小便結者能通。」

又曰:「濕淫所勝,小便不利,淡以利竅,甘以助陽,溫平 能益脾逐水,乃除濕之聖藥也。」

王好古曰:「白者入手太陰、足太陽經氣分,赤者入足 太陰、手少陰、太陽氣分,伐腎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 濇能利之。與車前子相似,雖利小便而不走氣。酒浸 與光明朱砂同用,能祕真元。味甘而平,如何是利小 便耶?」

朱震亨曰:「茯苓得松之餘氣而成,屬金。仲景利小便 多用之,此暴新病之要藥也。若陰虛者,恐未為宜。此 物有行水之功,久服損人。八味丸用之者,亦不過接 引他藥歸就腎經,去胞中久陳積垢,為搬運之功耳。」 李時珍曰:「茯苓,《本草》又言利小便,伐腎邪。至李東垣、 王海藏,乃言小便多者能止,濇者能通,同朱砂能祕」 真元,而朱丹溪又言陰虛者不宜用,義似相反,何哉? 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之 原而下降,利小便。故張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 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素問》 云:「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 胱。」觀此則知淡滲之藥,俱皆上行而後下降。非直下 行也。小便多。其源亦異。《素問》云。肺氣盛則便數而欠。 虛則欠。小便遺數。心虛則少氣遺溺,下焦虛則遺 溺,胞移熱於膀胱則遺溺,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 厥陰病則遺溺閉癃。所謂肺氣盛者,實熱也,其人必 氣壯脈強,宜用茯苓甘淡以滲其熱,故曰「小便多者 能止」也。若夫肺虛心虛、胞熱,厥陰病者,皆虛熱也,其 人必上熱下寒,脈虛而弱,法當用升陽之藥,以升水 降火。膀胱不約,下焦虛者,乃火投於水,水泉不藏,脫 陽之証,其人必肢冷脈遲,法當用溫熱之藥峻補其 下。交濟坎離二証,皆非茯苓輩淡滲之藥所可治,故 曰:「陰虛者不宜用也。」仙家雖有服食之法,亦當因人 而用焉。

伏神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別錄》曰:「辟不祥,療風眩風虛,五勞口乾,止驚悸,多恚 怒喜忘,開心益智,安魂魄,養精神。」

甄權曰:「補勞乏,主心下急痛堅滿,人虛而小腸不利, 加而用之。」

神木主治。即伏神心內木也。

甄權曰:「偏風,口面喎斜,毒風筋攣不語,心神驚掣,虛 而健忘。」

李時珍曰:「治腳氣痹痛,諸筋牽縮。」

發明

陶弘景曰:「仙方止云茯苓,而無伏神,為療既同,用應 無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