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57 (1700-1725).djvu/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黃龍元年增五經博士員十二人博士弟子員倍百人

按《漢書宣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公卿表》:「博士,秦官, 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員多至數十人。武帝建元五 年,初置五經博士。宣帝黃龍元年稍增員十二人。」 按《儒林傳序》:「昭帝時增博士弟子,員滿百人。宣帝末 倍增之。」

元帝初元二年夏四月詔令鄭寬中張禹授皇太子經是年冬以蕭望之道經術功賜爵關內侯

按《漢書元帝本紀》:初元二年夏四月丁巳,立皇太子。 冬,詔曰:「國之將興,尊師而重傅。故前將軍望之傅朕 八年,道以經書,厥功茂焉。其賜爵關內侯,食邑八百 戶,朝朔朢。」 按《蕭望之傳》,望之為太傅,以《論語》禮服 授太子。元帝即位,賜望之爵關內侯。

元帝 年。通一經者皆復。郡國置五經百石卒史 按《漢書元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傳序》。「元帝好儒。能 通一經者皆復。數年以用度不足,更為設員千人。郡 國置五經百石」卒史。

成帝 年,帝好經書,鄉學鄭寬中、張禹朝夕入說於 金華殿。

按:《漢書成帝本紀》:「帝為太子,好經書。」

按《冊府元龜》:「班伯少受《詩》於師丹,大將軍王鳳薦伯 宜勸學,召見宴昵殿,容貌甚麗,誦說有法,拜為中常 侍。帝方鄉學,鄭寬中、張禹朝夕入說《尚書》《論語》於金 華殿,詔伯受焉。既通大義,又講異同於許商,遷奉車 都尉。數年,金華之業續出。」

建始元年匡衡上疏戒妃匹勸經學

按《漢書成帝本紀》,不載。 按《匡衡傳》,成帝即位,衡上 疏戒妃匹,勸經學曰:「臣聞《六經》者,聖人所以統天地 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 於其本性者也。故審六藝之指,則天人之理可得而 和,草木昆蟲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

河平三年秋八月使光祿大夫劉向校中祕書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

按《漢書成帝本紀》:河平三年「秋八月乙卯,光祿大夫 劉向校中祕書,謁者陳農,使使求遺書於天下。」

師古曰:言令陳農為使,而使之求遺書也。上使音所吏反,下「使」讀如「本」字。

按《藝文志》:「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 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 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 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按《劉向傳》:「成帝即位,上方精於《詩》《書》,詔向領校中。」

《五經》祕書 向子歆,河平中,受詔與父向校祕書,講 「六藝傳記,諸子詩賦數術方技,無所不究。」

按程氏《演繁露》:「漢世藏書,舊知有禁中、外臺之別,今 讀劉向敘載所定《列子》之書,而知中書之外,又有太 常,太史與中祕而三也。向言所校三藏本篇章,大率 中書多、外書少,知漢留意中祕,故比他本特備也。史 遷紬金匱石室以成《史記》」,豈嘗許其稽閱中祕耶?或 太史所藏于漢家事實,則金匱石室以加嚴耶?然不 知正在何地也。

河平五年,東平王宇求子史諸書,不與。

按《漢書成帝本紀》,不載。 按《東平思王宇傳》:「元帝崩 後三歲,詔復所削縣。後年來朝,上疏求諸子及太史 公書。上以問大將軍王鳳,對曰:『臣聞諸侯朝聘,考文 章,正法度,非禮不言。今東平王幸得來朝,不思制節 謹度,以防危失,而求諸書,非朝聘之義也。諸子書或 反經術,非聖人,或明鬼神,信物怪。太史公書有戰國 縱』」橫權譎之謀,漢興之初,謀臣奇策,天官災異,地形 阸塞,皆不宜在諸侯王不可。予不許之辭,宜曰:「《五經》, 聖人所制,萬事靡不畢載。王審樂道、傅相皆儒者,旦 夕講誦,足以正身虞意。夫小辨破義,小道不通,致遠 恐泥,皆不足以留意。諸益於經術者,不愛於王。」對奏, 天子如鳳言,遂不與。

哀帝建平元年劉歆復領五經集六藝群書為七略按漢書哀帝本紀不載 按藝文志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於是總群書而奏

「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 《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 按《劉歆傳》,「哀帝初即位,大司馬王莽舉歆宗室有材 行,為侍中大中大夫,遷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貴幸, 復領《五經》,卒父前業。歆乃集六藝群書種,別為《七略》。」 按《隋書經籍志序》,「向卒後,哀帝使其子歆嗣父之業, 乃」徙溫室中書於天祿閣上,歆遂總括群編,撮其旨 要,著為《七略》,大凡三萬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 焚燒。

哀帝   年,劉歆請立《左氏春秋》,與五經並列學 官,帝令與五經博士講論其義。

按《漢書哀帝本紀》,不載。 按《劉歆傳》,「歆欲建立《左氏 春秋》及《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皆列於學官。哀帝令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