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57 (1700-1725).djvu/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孤,永平中為郎,典校祕書。」

章帝建初元年詔令賈逵撰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古文異同及齊魯韓詩與毛氏同異并作周官解故

按《後漢書章帝本紀》,不載。 按《賈逵傳》,「肅宗立,降意 儒術,特好《古文尚書》。」《左氏傳》,「建初元年,詔逵入講北 宮白虎觀、南宮雲臺。逵數為帝言《古文尚書》與經傳 《爾雅》詁訓相應。詔令撰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古文同 異。逵集為三卷,帝善之,復令撰《齊》《魯》《韓詩》,與《毛氏》異 同,并作《周官解故》。」

建初四年冬十一月,詔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 異。

按《後漢書章帝本紀》,「建初四年冬十一月壬戌,詔曰, 蓋三代導人,教學為本。漢承暴秦,褒顯儒術,建立五 經,為置博士。其後學者精進,雖曰承師,亦別名家。孝 宣皇帝以為去聖久遠,學不厭博,故遂立大小夏侯 尚書,後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復置《顏氏》《嚴氏春秋》 《大小戴禮》博士。此皆所以扶進微學,尊廣道藝也。中」 元元年詔書,《五經》章句煩多,議欲減省。至永平元年, 長水校尉儵奏言:「先帝大業,當以時施行,欲使諸儒 共正經義,頗令學者得以自助。孔子曰:『學之不講,是 吾憂也』。又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於戲,其勉之哉』!」於是下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 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使五官中郎 將魏應承制問,侍中淳于恭奏,帝親稱制臨決,如孝 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議奏》。 按《楊終傳》,終為議 郎,上言:「宣帝博徵群儒,論定《五經》於石渠閣。方今天 下少事,學者得成其業,而章句之徒破壞大體。宜如 石渠故事,永為後世則。」於是詔諸儒於白虎觀,論考 同異焉。會終坐事繫獄,「博士趙博,校書郎班固、賈逵 等以終深曉《春秋》,學多異聞,表請之。終又上書自訟, 即日貰出,乃得與於白虎觀焉。」 按《班固傳》:「天子會 諸儒講論五經,作《白虎通德論》,令固撰集其事。」 按 《丁鴻傳》,「建初四年,徙封魯陽鄉侯。肅宗詔鴻與廣平 王羨及諸儒樓望成、封桓郁、賈逵等論定《五經》同異 於北宮白虎」觀,使五官中郎將魏應主承制問難,侍 中淳于恭奏上,帝親稱制臨決。鴻以才高,論難最明, 諸儒稱之,帝數嗟美焉。時人嘆曰:「殿中無雙丁孝公。」 數受賞賜,擢徙校書。

廣平王羨,明帝子也。《東觀記》曰:與太常樓望、少府成封、屯騎校尉桓郁、衛士令賈逵等集議也。白虎門,名於門立觀,因以名之焉。 又曰:「上歎嗟其才,號之曰『殿中無雙』。」丁孝公賜錢二十萬。《續漢書》亦同,而此書獨作,時人歎也。

按《魯恭傳》:「肅宗集諸儒於白虎觀,恭特以經明,召與 其議。」 按《儒林魏應傳》:「會京師諸儒于白虎觀,講論 《五經》同異,使應專掌難問。侍中淳于恭奏之,帝親臨 稱制,如石渠故事。」 按《儒林李育傳》:「育字元春,建初 元年,拜博士。四年,詔與諸儒論五經於白虎觀,育以 《公羊》義難賈逵,往返皆有理證,最為通儒。」 按《儒林 傳序》:「建初中,大會諸儒於白虎觀,考詳同異,連月乃 罷。肅宗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顧命史臣,著為《通義》。」

即《白虎通》義是。

建初七年三月,賜東平憲王蒼「《祕書列仙圖》、道術祕 方。」

按《後漢書章帝本紀》,不載 按《東平憲王蒼傳》:建初 六年冬,上疏求朝。明年正月,帝許之。三月,大鴻臚奏 遣諸王歸國。帝特留蒼,賜祕書、列仙圖、道術祕方。 建初八年冬十二月,詔令群儒選高才生受經學 按《後漢書章帝本紀》,建初八年冬十二月詔曰:「五經 剖判,去聖彌遠。章句遺辭,乖疑難正。恐先師微言,將 遂廢絕。非所以重稽古、求道真也。其令群儒選高才 生受學《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以扶微學,廣 異義焉。」 按《賈逵傳》,「建初八年,迺詔諸儒各選高才 生受《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於是四經遂行 於世。皆拜逵所選弟子及門生為千乘王國郎,朝夕 受業黃門署,學者皆欣欣羨慕焉。」

建初 年,以傅毅為蘭臺令史,與班固等共典校書, 班固編之,以為《藝文志》。

按《後漢書章帝本紀》不載。 按《傅毅傳》,「建初中,肅宗 博召文學之士,以毅為蘭臺令史,拜郎中,與班固、賈 逵共典校書。」

按《隋書經籍志序》:「光武中興,篤好文學,明章繼軌,尤 重經術。四方鴻生鉅儒,負帙自遠至者,不可勝算。石 室蘭臺,彌以充積。又於東觀及仁壽閣集新書校書 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並依《七略》而為書部,固又編 之,以為《漢書藝文志》。」

元和元年詔黃香詣東觀讀所未嘗見書

按《後漢書章帝本紀》不載。 按《黃香傳》,「元和元年,肅 宗詔香詣東觀讀所未嘗見書。」

元和二年三月,祠孔子于闕里,詔孔僖從還京師。校 書東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