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卷目錄
經籍總部彙考二
魏〈文帝黃初二則 明帝太和二則 景初一則 少帝甘露三則 元帝一則〉
晉〈武帝泰始二則 咸寧二則 太康一則 惠帝永平一則 懷帝永嘉一則 元帝建
武一則 太興一則 恭帝元熙一則〉
宋〈武帝永初一則 文帝元嘉六則 廢帝元徽一則〉
南齊〈高帝建元二則 武帝永明三則〉
梁〈武帝天監三則 普通一則 元帝承聖一則〉
陳〈文帝天嘉一則 宣帝太建三則〉
北魏〈道武帝天興三則 明元帝泰常二則 太武帝神麚一則 孝文帝太和五則
宣武帝永平二則 孝明帝熙平一則 神龜一則 孝武帝永熙一則 孝靜帝武定一則〉
北齊〈文宣帝天保四則 孝昭帝皇建一則 後主天統一則〉
北周〈明帝武成一則 武帝保定一則〉
隋〈文帝開皇六則 煬帝大業四則〉
經籍典第二卷
經籍總部彙考二
魏
文帝黃初元年改祕書令為監採掇遺亡藏在祕書中外三閣
按《三國志魏文帝本紀》。不載 按《晉書職官志》。「魏武 為魏王,置祕書令丞。及文帝黃初初。置中書令。而祕 書改令為監。」
按《隋書經籍志》:「魏氏代漢,採掇遺亡,藏在祕書中外 三閣。」
黃初五年,立太學,制《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穀梁》博 士。
按:《三國志文帝本紀》云云。
明帝太和二年六月詔郡國貢士以經學為先
按《三國志明帝本紀》,太和二年六月詔曰:「尊儒貴學, 王教之本也。自頃儒官或非其人,將何以宣明聖道? 其高選搏士才任侍中常侍者,申敕郡國貢士,以經 學為先。」
太和四年春二月壬午,詔「郎吏學通一經,才任牧民, 博士課試,擢其高第者亟用。」戊子,詔以文帝《典論》刻 石,立於廟門之外。
按《三國志明帝本紀》:太和四年「春二月壬午,詔曰:世 之質文,隨教而變。兵亂以來,經學廢絕。後生進趨,不 由典謨。豈訓導未洽,將進用者不以德顯乎?其郎吏 學通一經,才任牧民,博士課試,擢其高第者亟用;其 浮華不務道本者,皆罷退之。戊子,詔太傅、三公以文 帝《典論》刻石,立於廟門之外。」
景初 年詔科郎吏高才解經義者三十人各受四經三禮
按《三國志明帝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景初中,帝 以高堂隆、蘇林、秦靜等老,恐無能傳業者,乃詔曰:『昔 先聖既沒,而其遺言餘教,著於六藝。六藝之文,禮又 為急,不可斯須離者也。末俗背本,所由來久。故閔子 譏原憲之不學,荀卿醜秦世之坑儒。儒學既廢,則風 化何由興哉?方今宿生巨儒,並各年高,教訓之道,孰 為』」其繼?昔伏生將老,漢文帝嗣以晁錯;《穀梁》寡儔,宣 帝承以十郎。其科郎吏高才解經義者三十人,從光 祿勳隆、散騎常侍林、翰林博士靜,分受《四經》《三禮》。主 者具為設課試之法。夏侯勝昔有言:「士病經不明,經 術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今學者有能究極 經道,則爵祿榮寵,不期而至,可不勉哉!
少帝甘露元年夏四月帝幸太學問諸儒經義
按《三國志少帝本紀》:「甘露元年夏四月丙辰,帝幸太 學,問諸儒曰,聖人幽贊神明,仰觀俯察,始作八卦,後 聖重之為六十四,立爻以極數,凡斯大義,罔有不備。 而夏有連山,殷有歸藏,周曰《周易》《易》之書,其故何也?」 易博士淳于俊對曰:「包羲因燧皇之圖而制八卦,神 農演之為六十四,黃帝、堯舜通其變,三代隨時,質文 各繇其事。故《易》者,變易也。名曰『《連山》』,似山出內氣連 天地也。《歸藏》者,萬事莫不歸藏於其中也。」帝又曰:「若 使包羲因燧皇而作《易》,孔子何以不云『燧人氏沒,包 羲氏作乎』?」俊不能答。又問曰:「孔子作《彖、象》,鄭元作注, 雖聖賢不同,其所釋《經》義一也。今《彖》《象》不與經文相 連而注連之,何也?」俊對曰:「鄭元合《彖》、象於經者,欲使 學者尋省《易》了也。」帝曰:「若鄭元合之于學誠便,則孔 子何為不合以了學者乎?」俊對曰:「孔子恐其與文王 相亂,是以不合。此聖人以不合為謙。」帝曰:「若聖人以 不合為謙,則鄭元何獨不謙耶?」俊對曰:「古義弘深,聖 問奧遠,非臣所能詳盡。」帝又問曰:「《繫辭》云:『黃帝、堯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此包羲神農之世為無衣裳但聖 人化天下何殊異爾邪」俊對曰:「三皇之時人寡而禽 獸眾故取其羽皮而天下之用足及至黃帝人眾而 禽獸寡是以作為衣裳以濟時變也。」帝。又問「乾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