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57 (1700-1725).djvu/4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多闕書,故命抄寫。十月丙子,命吏部取選人先試判」 擇可者,送學士院試詩、賦、論,命入館校勘。三年,改官 京官,校勘三年,授校理。後校勘四年授校理,自晁宗 慤始。彭年請以直館校理等為校勘官,又命學士晁 迥等選,宋綬等覆校。凡校勘官,校畢送覆校覆,校畢 送主判、館閣官詳校覆,命兩制充覆、點檢,皆有程課, 以考勤怠。

按:《文獻通考》:自建隆至祥符,著錄三萬六千二百八 十卷。八年,館閣火,移寓右掖門外,謂之「崇文外院。」按玉

海:大中祥符三年作「六千三百。」 《通考》作「六千二百。」

大中祥符 年,獻書者十九人,賜出身。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大中祥符中獻書 者十九人。賜出身。得萬七百五十四卷。」

天禧元年三館置檢討校勘等員二月賜宗正寺經史八月侯惟哲等獻太清樓無本書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職官志》:天禧初,令以三 館為額。置檢討、校勘等員。檢討以京朝官充校勘,自 京朝幕職至選人,皆得備選。以內侍二人為勾當官, 通掌三館圖籍事。孔目官、表奏官掌舍各一人。又有 監書庫內侍一人,兼監祕閣圖籍。孔目官一人。 按《玉海》,天禧元年二月,賜宗正寺經史。以備修玉牒。 八月壬申,校勘所言:「學究侯惟哲、劉溥獻《太清樓》無 本書各五百卷,請甄錄。」從之。

天禧二年九月,賜皇太子書。十一月,召群臣觀書於 太清樓。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天禧二年九月二 十三日丙子,召宗室近臣對清景殿,內出御製賜皇 太子元良述《六藝箴》各一卷,又以御覽、《國史》《兩朝實 錄》《太宗御集》等書賜皇太子。十一月辛未,召群臣觀 書于太清樓。」

天禧五年,令國子監重刻《經》書印板。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天禧五年五月辛 丑。令國子監重刻經書印板。以歲久刓損也。

仁宗天聖三年夏四月丁丑詔三館繕書藏太清樓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按藝文志命重寫書籍選官詳覆校勘常以參知政事一人領之書成歸太清

樓 按《陳從易傳》,「擢太常少卿,直昭文館,知廣州。又 坐嘗課校太清樓書,字非偽誤,而從易妄判竄之,降 直史館。」

按《玉海》,初,祥符中補寫三館書,借太清本多損蠹,遂 留為三館正本,副寫還之。天聖三年四月丁丑,寫成 萬七千六百卷,歸于太清樓。「六月丙辰,陳從易等以 校太清樓所藏《十代興亡論》,妄加塗竄,降職。」寶元、嘉 祐屢觀書於此。

天聖四年,侍讀學士宋綬錄《經典》諸書資孝養、補政 治者,以備帝覽。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天聖四年閏五月, 侍讀學士宋綬錄惟《皇誠德賦》《孝經》《論語要言》《唐太 宗帝範》二卷、開元中楊浚《聖典》三卷、楊相如《君臣聖 理論》三卷以進。」時帝好儒學,太后命綬擇前代文字 資孝養、補政治者,以備帝覽故也。

天聖八年九月三日,重刻《〈詩》《書〉二經釋文》。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云云。

天聖九年二月,賜青州學《九經》。冬,新作,崇文院募寫 書史。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天聖九年二月癸 亥。賜青州學「九經。」

按:《文獻通考》:「天聖九年冬,新作崇文院,館閣復而外 院廢。時已募寫書史,專事完緝。」

明道元年七月甲戌賜壽州州學九經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云云。

明道二年五月庚寅,賜大名府學《九經》。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云云。

景祐元年閏六月命張觀等編排三館祕閣書籍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景祐元年閏六月 辛酉。「命翰林學士張觀、知制誥李淑、宋祁編排三館 祕閣書籍。判館閣盛度、章得象、石中立、李仲容覆視 之。」 又云。「景祐元年閏六月以三館祕閣所藏有繆 濫不全之書。辛酉命翰林學士張觀、知制誥李淑、宋 祁將館閣正副本書看詳。定其存廢、偽謬重復並從 刪去。內有差漏者,令補寫校對,倣《開元四部錄》約《國 史·藝文志》著為《目錄》,仍令翰林學士盛度等看詳」,至 是上之。庚寅,以提舉張觀、宋庠、王堯臣及冠卿、稹並 加階封,編修呂公綽等進職。《崇文目》有目錄十九部, 一百七十九卷,始於《符瑞圖》目一卷,終於學士院雜 撰目一卷。

景祐二年,置崇政殿說書,進讀書史講釋經義。張觀 等上所編經史八千餘卷。四月賜楚州學九經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職官志》,崇政殿說書掌 進讀書史,講釋經義,備顧問應對。學士侍從有學術 者為侍講、侍讀,其秩卑資淺而可備講說者,則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