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57 (1700-1725).djvu/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鄭司農云:「志謂記也,《春秋傳》所謂《周志》,《國語》所謂《鄭書》之屬是也。史官主書,故韓宣子聘于魯,觀書。太史氏《繫世》,謂帝繫、《世本》之屬是也。」

內史「掌王之八枋之灋,及國令之貳。」

合解「上所制而下守之為灋,上所命而下稟之為令」,皆著之於《書》,「內史」則掌其副貳也。

凡四方之事書,內史讀之。

諸侯凡事有書,奏白於王,內史讀示王。

內史掌書王命,遂貳之。

合解王言之出為命,如後世之制誥,內史書於策而頒之,又書副本而藏之,以待有所考也。

外史,掌書外令。

《王令》下畿外。合解《外令》謂王命頒於外國者。

掌四方之志。

志,記也。謂若魯之《春秋》,晉之《乘》、楚之《檮杌》。

掌三皇五帝之書。

訂義李嘉會曰:「《書斷》自皇帝以下,大道常道所可備記者,此後凡有書,莫不兼掌,夏、商、周所記,不言可知。」 王昭禹曰:「上以攷古昔之所行。」 黃氏曰:「必掌皇帝書者,凡王之命皆當聯次於《尚書》也。漢御史掌蘭臺祕書,其遺意也。」

掌達書名于四方。

謂若《堯典》《禹貢》達此名使知之。古曰名。今曰字。使四方知書之文字得能讀之。訂義黃氏曰:「皇帝書名在四方久矣。何以達?為?朝廷常有書。《周書》自《泰誓》之後皆是,至東遷猶有書四方,未知朝廷制作之意,故以其名達之。」 王氏曰:「書名者,字也;字所以正名百物,故謂之名。」 鄭鍔曰:「四方言語不同,上世音讀與後世亦異,將欲使天下誦讀之際,無東西南北之訛,無古語今言之異,則書之名不可以不」達,達之于四方,欲使之皆同也。《大行人》九歲諭書名,蓋《外史》達之九歲之久,慮其不一,又使行人諭之。 愚案:黃氏以「書名」為古書,達其名以廣帝王之道。王氏以「書名」為今之字書,亦通,但與上下文恐不相協。

若以書使于四方,則書其令。

書「王令」以授使者。 訂義王昭禹曰:「以書使于四方,外史書其令,則掌外令故也。」 黃氏曰:「令猶今言制、敕也,書猶今言制、書、敕、書也。」 易氏曰:「亦所以明王政之所從出。」 鄭鍔曰:「書名既正,道德乃一,風俗乃同。其有不同,遣使以正之,因書而使,故曰『以書使四方也。書其書、使之令以為證,知其國書名之不正,天子曾遣使以正之』。」 愚案:古者邦國之書皆錫於王。其國已有此書,惟達其名,使天下知一人所重者在此;其國未有此書,若遣使以頒之,必書其令,使天下知一人所錫者在此。於是邦國無私書,天下無異學。

《御史》掌贊書。

王有命,當以書致之,則贊為辭,若今《尚書》作詔文。合解御猶侍也。侍御于君之史官也。有王命,則贊內史、外史而書之。

《秋官》小行人掌五物者及其萬民之利害為一書,其 禮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順為一書,其悖逆、暴亂、作 慝、猶犯令者為一書,其札喪、凶荒、厄貧為一書,其康 樂、和親、安平為一書。凡此五物者,每國辨異之,以反 命于王,以周知天下之故。

通考馬端臨曰:「按成周之時自太史以至小行人,皆掌官府之典籍者也,其名數亦多,今除《寶訓》及《太平六典》之外,亦無攷者矣。」

按《禮記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書》《詩》《禮》《樂》, 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 《文王世子》: 「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春誦夏弦,大師詔之瞽宗;秋 學禮,執禮者詔之;冬讀書,典書者詔之;禮在瞽宗,書 在上庠。」

敬王之世孔子序書傳禮記刪詩正樂贊易修春秋著孝經

按《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自楚反乎衛,年六十三,魯哀 公六年也。孔子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魯終不能 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 《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 秦穆,編序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 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觀夏殷所 損益,曰:「後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周監二代,郁 郁乎文哉!吾從周。」故《書》傳、《禮記》自孔氏。孔子語魯太 師:「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縱之純如,《皦如》,繹如也以 成。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古者《詩》三 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后 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故曰:「《關睢》 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 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 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孔子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