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57 (1700-1725).djvu/6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良附傳》:「金實,開化人,成祖即位,上書言治道,帝嘉之, 復對策稱旨,除翰林典籍,預修《永樂大典》,選為東宮 講官。」 按《王汝玉傳》:「遷右春坊右贊善,預修《永樂大 典》。」 按《劉季箎傳》:「永樂初,纂修大典,以姚廣孝、鄭賜 監修,命季」箎為之副。按鄭賜一作鄭錫 按《陳敬宗傳》,「永樂 二年進士,與修《永樂大典》,書成,授刑部主事。」 按《魏 驥傳》,「永樂中以進士副榜,授松江訓導,召修《永樂大 典》,書成,遷太常博士。」 按《李昌祺傳》,「永樂二年進士, 選庶吉士,預修《永樂大典》,僻書疑事,人多就質,擢禮 部郎中。」 按《黃宗載傳》,「永樂初為湖南按察司僉事, 徵詣文淵閣,修《永樂大典》,書成,受賜歸任。」 按《儒林 張洪傳》:「洪預修《永樂大典》,進行人司副。」 按《文苑林 鴻傳》:「鴻年六十餘,與修《大典》,書成授翰林院典籍。」 按《林鴻附傳》:「王偁字孟揚,永樂初,用薦授翰林檢討, 與修大典,學博才雄,為解縉所重。王洪字希範,授翰 林檢討,偕偁等與修《大典》,歷修撰。」 按《文苑沈度傳》: 「吳縣滕用亨,初名權,字用衡,授翰林」待詔。與修《永樂 大典》。

按《春明夢餘錄》,「永樂中命解縉纂集類書為《文獻大 成》,嫌其未備,乃命姚廣孝重修,正總裁三人,副總裁 二十五人,纂修三百四十七人,催纂五人,編寫二百 三十二人,看詳五十七人,謄寫一千三百八十一人, 續送教授十人,辦事官吏二十人,凡二千一百八十 人」,永樂五年十一月告成,凡二萬二千二百一十卷, 裝成一千九十五本,各以韻為類,賜名《永樂大典》,貯 文淵閣,副本貯皇史宬。

陸文裕深曰:「宋太宗平列國,所得祼將之士最多,無地以處之。於是設六館,修三大部書,命宋白等總之。三大部者,《冊府元龜》《太平御覽》《文苑英華》也。《御覽》外又修《廣記》五百卷。永樂靖難後,復修《永樂大典》,亦此意。」余按宋太宗詔諸儒編集故事一千卷,曰《太平總類文章》一千卷,曰《文苑英華》;小說五百卷,曰《太平廣記醫方》,一千卷曰《神醫普救》,總賜名曰《太平御覽》。若《冊府元龜》一千卷,乃真宗編集也。文裕所考,或未確乎?至靖難之舉,不平之氣遍於海宇,文皇借文墨以銷壘塊,此實係當日本意。

按《明外史胡濙傳》:「永樂五年,遣濙巡視天下,頒御製 諸書。」此另一事故附載于後

永樂 年,五皇孫從陳濟受經。

按《明外史陳濟傳》:「成祖修《永樂大典》,用大臣薦,以布 衣召為都總裁,擢右春坊右贊善。皇太子甚重禮之, 五皇孫皆從授經。」

永樂十二年十一月,詔纂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 按《明朝肇運紀》:永樂十二年十一月甲寅,上諭行在 翰林院學士廣、侍講榮幼孜曰:「《五經》《四書》,皆聖賢精 義要道,其傳注之外,諸儒議論有發明餘蘊者,爾等 采其切當之言,增附其下。其周、程、張、朱諸君子性理 之言,如《太極通書》《西銘正蒙》之類,皆六經之羽翼。然 各自為書,未有統會。爾等亦別類聚成編。二書務極 精備,庶幾以垂後世。」命廣等總其事,仍舉朝臣及在 外教官有文學者同纂修,開館東華門外。

永樂十三年九月己酉,《五經、四書大全》及《性理大全》 成,帝御殿受之,群臣表賀。

按:《明朝肇運紀》云云。

按《明外史楊榮傳》,「永樂年,征瓦剌,太孫侍行,帝命榮 以間陳說經史。比還北京,命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 書成,宴勞之。」 按《陳敬宗傳》,「永樂二年進士,授刑部 主事,與修《五經》《四書大全》,授翰林侍講。」

按《春明夢餘錄》,「永樂中,命儒臣集宋儒《五經》《四書》傳 注纂修之,其諸儒論說于傳注互發足其所未備者, 分注其下,不合者不取《周官》《儀禮》,不課士,置科不列, 書成,賜名《四書五經大全書》。諸儒語錄足羽翼聖經 者,彙為編,賜名《性理大全書》。」

永樂十四年,特命儀智侍皇太孫進講《書史》。

按《明外史儀智傳》:「永樂十四年,帝顧謂太子曰:『侍太 孫講誦得人未』?太子應曰:『舉禮部侍郎儀智』。議未決。 帝喜曰:『智雖老,能直言,特命輔導皇太孫。每進講書 史,必反覆啟迪,以正心術為本』。」

永樂十九年,帝幸北京,命陳循取《祕閣書》詣行在。既 定都,會三殿災,楊榮出圖籍舁東華門外。

按《明外史陳循傳》:「永樂十三年,進士第一,授翰林院 修撰,習朝廷典故。帝幸北京,命取祕閣書詣行在,遂 留侍焉。」 按《楊榮傳》:「永樂十八年,進文淵閣大學士。 明年,定都北京,會三殿災,將及祕閣,榮麾衛士使出 圖籍制誥,舁東華門外,帝褒賜之。」

按《春明夢餘錄》:「永樂辛丑,命修撰陳循將南內文淵 閣書各取一部至京,計取書一百櫃,載以十艘。又遣 官四出購買,故閣中所積書計二萬餘部,近百萬卷。 刻本十三,抄本十七。蓄積之富,前古所未有也。 永樂二十二年,命嚴試歲貢生《五經》《四書》義,取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