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57 (1700-1725).djvu/6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理者。」

按《明紀事本末》:「永樂二十二年,命翰林院嚴考歲貢 生。上諭楊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 匪人,由學校失教。自今宜嚴試之。《五經》《四書》義,不在 文辭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或人材難得,即數百人 中得一人亦可。蓋取之嚴,則不學者不敢萌僥倖之 望』。」

宣宗宣德 年帝讀書必盡卷求經史治亂興亡之要陳祚請舉經筵

按《明朝肇運紀》上天資明睿,讀書一目數行,大義瞭 然,每覽必盡卷輒記不忘。經史治亂興亡之要,尤所 留意。文皇嘗諭曰:「讀書當求大義,不可效儒生循行 數墨,徒費精神。」

按《明外史陳祚傳》:「時帝好宴樂,頗留意狗馬聲色。祚 馳疏勸勤聖學。其略曰:『帝王之學先明理,明理在讀 書。陛下雖有聖德,而經筵未甚興舉,講學未有程度, 聖賢精微,古今治亂,豈能周知洞晰?真德秀《大學衍 義》一書,聖賢格言,無不畢載,欲致太平,舍此不可。願 於聽朝之暇,命儒臣講說,非有大故,無得間斷,使知』」 古今若何而治,政事若何而得。必能開廣聰明,增光 德業,而邪佞之以奇巧蕩聖心者自見疏遠。天下生 民受福無窮矣。

宣德二年,上御文華殿,與儒臣講論經義。

按《春明夢餘錄》,宣德二年二月,御文華殿講《孟子》,至 「二老歸文王」章,問曰:伯夷、太公皆處東海而歸文王, 及武王伐紂,太公佐之,伯夷𨙫馬而諫,所見何以不 同?講官對曰:「太公以救民為心,伯夷以君臣為重。太 公之心在當時,伯夷之心在萬世,無非為天下之生 民也。」自此以後,嘗進講《舜典》。上曰:「觀二典三謨,則知 萬世君臣為治之道不出乎此。曆象日月星辰,以閏 月定四時。天道以明;治水土奠高山大川,別九州,任 土作貢;地道以成;克明峻德,以至協和萬邦;人道以 建九官十二牧,所掌禮樂刑政養民之道,後世建官, 繁簡雖不同,要不出乎此。當時君臣都俞吁咈,更相 告戒,用圖治功,氣象藹然,何後世之不能及?」講臣對 曰:「明良相逢,故治化之盛如此。」上又曰:「天生聖人,為 後世法。孔子刪書,斷自唐、虞,使人知有堯、舜,所謂萬 世帝王之師也。」嘗進講《春秋》,上曰:「聖人匡世之功,憂 世之心,備見此書。當時先王禮樂法度,日以隳廢,亂 臣賊子接跡而起,有此書而後天下知尊。」周。嘗御文 華殿,出御書《洪範篇》及御製序文示楊士奇。且曰:「朕 在宮中,雖寒暑不廢書冊。」士奇曰:「帝王勤學問,則宗 社生民有賴矣。惟願始終此心。」按進講舜典此三年二月事進講春秋此

三年十月事。《御書洪範》。此九年十二月事,今皆附載于此,以見宣宗崇尚經學之意。

宣德四年,上幸文淵閣,與楊士奇、楊榮論經史。十月 復幸文淵閣討論。是年允衍聖公請,命禮部市書與 之。

按《明朝英明紀》:宣德四年,上幸文淵閣,與楊士奇、楊 榮討論經史。「冬十月,上幸文淵閣,士奇與幼孜、溥、曾 棨、王直、王英、李時勉、錢習禮、陳循等侍。上命典籍取 經史披閱,與士奇等討論,以詢時政。從容久之,命中 官出尚膳酒饌賜士奇等,并賜纂修實錄官。士奇等 頓首謝。上曰:『朕聞有道之朝,願治之主,崇禮儒碩,講 求治道,卿等為朕傅保,與諸學士皆處祕閣,朕躬至 訪問,冀有所聞。稍暇當復至,煩卿等陳論』。」已而為詩 賜士奇為《猗蘭操》賜諸大臣。越數日,朝罷,復幸文淵 閣,儒臣侍立。上從容顧問所治職業,遂共論古帝王 及祖宗時事。上甚悅,命中官出內鈔賜儒臣,又賜詩 一章。

按《明外史孔希學傳》:「宣德四年,衍聖公彥縉將遣使 福建市書,咨禮部,部臣以聞,命市與之。」

英宗正統元年始開經筵定講經之儀

按《明外史王英傳》,「正統元年命教習庶吉士,開經筵 為講官。」 按《陳祚傳》,「正統元年兼經筵官。」 按《陳循 傳》,「正統元年兼經筵官。」 按《錢習禮傳》,「習禮,名幹,以 字行,進侍讀學士,英宗開經筵為講官。」 按《吳訥傳》, 「英宗初御經筵,錄所輯《小學集解》上之。」

按《明會典》,國初經筵無定日,正統初始著為儀。是日 早,司禮監官先陳所講《四書》經史各一冊,置御案,又 各一冊置講案,《四書》東,經史西。先期講官撰《四書》經 或史講章各一篇,預置于冊內。是日早,上御文華殿, 東班展書官展《四書》,講《四書》,講官進講畢,西班展書 官跪展經或史。講經史。講官進至講案前,奏講某經 或某史。

按《春明夢餘錄》:「英宗正統元年,始開經筵。先是,宣德 以前,諸帝每視朝畢,無日不御文華殿或便殿,召大 臣及儒臣講讀,時經筵未開也。至是年二月,從大學 士楊士奇之請,始開經筵,命太師英國公張輔知經 筵事,少傅楊士奇、楊榮同知經筵事,少詹王直、李時 勉等兼經筵官,賜宴及金帛有差。」

按《文華殿初舉經筵謝表》:「知經筵事太師英國公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