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59 (1700-1725).djvu/1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餘如《儀禮經傳通解》等書,刻板在南監者,亦宜時為備補。

周世宗以史館書籍尚少,銳意求訪,凡獻書者悉加 優賜以誘致之。而民間之書傳寫舛誤,乃選常參官 三十人校讎刊正,令於卷末署其名銜焉。

臣按:周世宗當五代擾攘之際,尚留心文字如此,況當承平之世,而經籍圖書乃其祖宗所貽,留者手澤沾溉所存,忍使之散軼不全乎?館閣職清務簡,不預他務,宜委之校讎刊正,俾於每卷之末署其名銜,有不究心者坐以曠官之罪。

宋初,有書萬餘卷。其後削平諸國,收其圖籍,及下詔 遣使購求散亡,三館之書,稍復增益。太宗始建崇文 院,而徙三館之書以實之。又分三館書萬餘卷,別為 書庫,名曰「祕閣。」真宗時,命三館寫《四部書》二本,置龍 圖閣及太清樓,而玉宸殿、四門殿亦各有書萬餘卷。 已而王宮火,延及崇文祕閣,書多煨燼。其僅存者,遷 于右掖門外,謂之「崇文外院」,命重寫書籍,選官詳覆 校勘,掌以參知政事一人領之。仁宗既新作崇文院, 命學士張觀等編四庫書,倣《開元四部錄》為《崇文總 目》,書凡三萬六百六十九卷。神宗改崇文院為祕書 省。徽宗更《崇文總目》為《祕書總目》。詔購求士民藏書, 其有所祕未見之書,足備觀采者,仍命以官。且以三 館書多逸遺,命建局以「補全校正」為名,設官總理,募 工繕寫。自熙寧以來,搜訪補葺,至是為盛矣。始太祖、 太宗、真宗三朝,次仁、英兩朝,至仁、哲、徽、欽四朝。最其 當時之目,為部六千七百有五,為卷七萬三千八百 七十有七焉。迨夫靖康之難,而宣和館閣之儲蕩然 靡遺。高宗移蹕臨安,乃建祕書省於國史院之右,搜 訪遺闕,屢優獻書之賞,於是四方之藏,稍稍復出,而 館閣編輯日益富矣。當時類次書目,得四萬四千四 百八十六卷。至寧宗時,又得一萬四千九百四十三 卷,視《崇文總目》又有加焉。

史臣曰:「《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之有關于世運,尚矣。然書契以來,文字多而世道日降;秦火而後,文字多而世教日興,其故何哉?蓋世道升降,人心習俗之致然,非徒文字之所為也。然去古既遠,苟無斯文以範防之,則愈趨而愈下矣。故由秦而降,每以斯文之盛衰,占斯世之治忽焉。宋有天下,先後三百餘年,考其治化之汙隆,風氣之離合,雖不足以擬倫三代,然其時君汲汲於道藝,輔治之臣莫不以經術為先務,學士縉紳先生談道德性命之學,不絕於口,豈不彬彬乎進於周之文哉。宋之不競,或以為文盛之弊,遂歸咎焉。此以功利為言,未必知道者之論也。自南渡之後,迄於終祚,國步艱難,軍旅之事,日不暇給,而君臣上下,未嘗頃刻不以文學為務。大而朝廷,微而草野。其所製作講說,紀述、賦詠,動成卷帙,累而數之,有非前代之所及也。雖其間鈲裂大道,疣贅聖謨,幽怪恍惚,瑣碎支離,有所不免,然而瑕瑜相形,《雅》《鄭》各趣。譬之「萬泒歸海,四瀆可分;繁星麗天,五緯可識。」 求約於博,則有要存焉。

臣按:此有宋一代藏書之始末。

太宗太平興國九年,詔曰:「國家宣明憲度,恢張政治, 敦崇儒術,啟迪化源。國典朝章,咸從振舉,遺編墜簡, 當務詢求,眷言經濟,無以加此。宜令三館以《開元四 部書》目閱館中所闕者,具列其名。」詔中外購募,有以 亡書來上及三百卷者,當議甄錄酬獎,餘第卷帙之 數,等級優賜。不願送官者,借本寫畢還之。仁宗嘉祐 中,詔曰:「國初承五代之後,簡編散落,三館聚書,僅纔 萬卷。其後平定列國,先收圖籍,亦嘗分遣使人,屢下 詔命,訪募異本,校定篇目,聽政之暇,無廢覽觀。然比 《開元》,遺逸尚眾,宜加購賞,以廣獻書。中外士庶並許 上館閣闕書卷,支絹一匹,五百卷與文資官。」

臣按:宋朝以文為治,而於書籍一事尤切「用心,歷世相承,率加崇尚,屢下詔書搜訪遺書,或給以賞,或賜以官,凡可以得書者無不留意,然猶慮其或有非常之變,每卷皆有副本分貯各所」 ,是以真宗之時崇文祕閣之災而猶存太清樓之儲,徽宗設官提舉,募工繕寫,一置宣和殿,一置太清樓、一置祕閣,其寓意深矣。我朝不專設館閣官,凡前代所謂省監皆歸於翰林院,翰林院專設官以司經籍圖書,名曰「典籍」 ,凡國家所有古今載籍皆在所掌。又於國子監設典籍一員,司凡太學所有經籍及板本之屬。臣考唐人謂人之博學者曰《行祕書》,而宋人之評詩者亦曰「胸中無國子監」 ,不可讀杜詩,而書史之有訛舛者,必校正之以「監本」 ,則此二者乃自古藏貯經籍之所。我朝館閣之職,凡前代所謂集賢院、崇文院、祕書省、祕閣,皆不復置官,惟於翰林太學置此官二員。今翰林院祕藏皆在文淵閣,其典籍固有所職掌,惟兩京太學典籍幾於虛設。臣聞永樂中,太宗皇帝肇建北京,敕翰林院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