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59 (1700-1725).djvu/1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缺一二要處,或濕黴三五張,破碎重補;或改刻《開卷》 一、二序文、年號,或貼過今人註刻名氏,留空另刻小 印,將宋人姓氏扣填兩頭角處。或妝摩損,用砂石磨 去一角,或作一、二缺痕,以燎火燎去紙尾,仍用草煙 熏黃,儼狀古人傷殘舊跡。或置蛀米櫃中,令蟲蝕作 透漏蛀孔。或以鐵線燒紅,隨書本子,委曲成眼,一二 轉折,種種與新不同。用紙裝襯,綾錦套殼,入手重實, 光膩可觀。初非今書彷彿,以惑售者。或札夥囤,令人 先聲指為故家某姓所遺。百計瞽人,莫可窺測,多混 名家收藏者,當具真眼辨証。

群書備考

書籍

《周禮》:小史掌邦國之志,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薛子 曰:「秦始皇之焚書,其始於伏羲之一畫乎?」

昔周德既衰,舊經紊棄。孔子憲章祖述,制禮刪書,正 五始而修《春秋》,闡「十翼」而弘《易》道。及秦人焚烈,尺籍 不收,先王典章,掃地盡矣。惠帝除挾書之律而「書」始 出,武帝建藏書之策而書始集,成帝復求遺書於天 下。

遣謁者陳農求遺書

外有太常博士之藏,內有延閣廣內祕室之府。命劉 向校經傳諸子《詩》賦。

「經傳有《易》《詩》《書》《禮》《樂》《春秋》《論語》《孝經》」 ,「小學」 九種,諸子則有《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十種,詩賦其種有五:

任宏校《兵書》。

其種有四

尹咸《校術數》:

曰:「《天文曆譜》,《五行蓍龜》,雜占刑法也。」

李柱國校《方技》。

《方技》曰:「醫經經方,房中神仙也。」

向子歆「總群書而奏其《七略》。」

「《七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 會向沒,子歆足成之,共三萬三千九十卷。

王莽之亂,焚燒無遺。光武中興,篤好文雅,明章繼軌, 尤重經術。石室蘭臺,彌以充棟。東觀仁壽,纂集益多, 而班固、傅毅,又依《七略》而為書四部。靈帝西遷,縑帛 散為帷囊。

董卓遷都之際,吏民擾亂,所藏典策,競相剽散。其縑帛圖書,大則連為帷蓋,小乃制為縢囊。及王允所收而西,纔七十乘,道路艱遠,又棄其半矣。後亂,書籍盡亡。

而「《石渠》《白虎》」之文,盡於斯矣。魏人采掇遺逸,藏在祕 書,遣掌書鄭默刪定舊文,分為四部,論者美其朱紫 有別。

一曰「甲部」 ,紀六藝、小學等書。二曰乙部,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三曰丙部,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四曰丁部,有詩賦圖贊。總合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錄題及言,盛以縹囊,書用緗素。至於作者之意,無所發明。

晉氏承之,文籍尤廣。祕書監荀勗定《魏內經》,更著新 簿。屬劉、石憑陵,從而失墜。東晉之初,漸更鳩聚。

著作郎李充以舊簿校之,其見存者但為三千一十四卷。充遂總沒眾篇之名,但以甲乙為次。自爾因循,無所入革。其後中朝遺書,稍流江左。

劉裕平姚,收其圖籍,《五經》、子史纔四千卷,皆赤軸青 紙,文字古拙,並歸江左。謝靈運有《目錄》四部。

凡六萬四千五百八十二卷。

王儉又撰《述七志》。

一曰《經典志》,紀六藝小學,史記雜傳。二曰《諸子志》,紀今古諸子。三曰《文翰志》,紀詩賦。四曰《軍書志》,紀兵書。五曰《陰陽志》,紀陰陽圖緯。六曰術藝志,紀方技。七曰圖譜志,紀地域及圖書。其道佛附見,合九條,亦不述作者之意。但于書名之下,每立一傳,而又作九篇條例,編乎首卷之中,文義淺近,未為典則。

齊《任王亮》:

祕書丞王亮、監謝朏又造《四部書目》,凡一萬八千一十卷。齊末兵火,延燒遺散。

梁:用任昉。

梁初,祕書監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內,列藏眾書,華林苑中,總集釋典,又以術數之書,更為一部,故梁有《五部目錄》。

相踵部集,而處士阮孝緒亦為《七錄》。

一曰《經典錄》,紀六藝。二曰《記傳錄》,紀史傳。三曰《子兵錄》,紀子書、兵書。四曰文集錄,紀詩賦。五曰《技術錄》,紀數術。七曰《道錄》。其分部題目,頗有次序,割析辭義,淺薄不經。

自是而後,一失於《周》《師》之入郢,而《江陵》之《典籍》盡焚。

初,侯景滅梁,祕省經籍,雖經兵火,其《文德殿》內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