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59 (1700-1725).djvu/1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史猶存蕭繹據江陵,遣兵破景,收《文德之書》,公私典籍七萬餘卷送江陵。齊師入郢,繹悉焚之。

再失於《尒朱》之唱「亂」,而《洛陽》之《經史》復散。

魏取中原,粗收經史。孝文借書于齊,祕府稍實。暨尒朱之亂,散落人間。

三失於唐初砥柱之覆溺,而東都之卷帙盡亡。

初,隋《嘉則殿》書三十七萬卷,至武德初,有書八萬卷。王世充平,又得《隋舊書》八千餘卷,遣宋遵貴監運東都,浮舟泝河,西致京師,經砥柱舟覆,盡亡其書。

貞觀間,命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為祕書監,求天下所 藏之書。

選五品以上子孫工書者為書手,繕寫,藏於內庫,以宮人掌之。

元宗命馬懷素、褚無量修圖書,借錄民間未見之文。 修書有院,集書有院,名儒實學,出入校讎,經史子集, 分為四部。藏書之盛,莫盛於開元。至祿山之亂,寸牘 不藏,而斯文復遺矣。元載為相,奏以千錢購書一卷, 又命苗發等使江淮刮訪遺書。文宗時,鄭覃請祕閣 摉采,於是四庫之書復完,分藏于十二庫之下。至黃 巢之亂,存者已少。昭宗遷洛,而是書又蕩然無餘矣。 後唐莊宗募民獻書三百卷,授以試銜。

其調選之官,每百卷減一選。

又遣庾傳美訪《圖書》於蜀。

得《九朝實錄》及雜書千餘卷而已。

而校印《九經》,則始於明宗。

因馮道之言,令國子監校定《九經》,雕印賣之。按柳玭訓序,言其在蜀時,嘗閱四書、字學小書,率雕板印紙。則印書唐固有之矣,非始于道也。

「後漢雖下詔求書,而應者實鮮。五季滅裂之後,其典 籍淪落之秋乎?宋興,建隆之始,其書僅萬二千耳。」後 平荊南,定西蜀,而盡收其遺書,史館稍備。未幾,涉弼、 彭幹等獻千二百二十八卷。

《三禮》涉弼、三傳彭幹、學究朱載等皆詣獻書,合千二百二十八卷。詔分置書府,弼等賜以科名。

江南李氏獻《圖書》二萬餘卷,太平則建三館矣。

後又改為「崇文院」 ,所集書有《崇文總目》。

端拱則建祕閣矣。

端拱二年,就崇文院中堂建祕閣。

祥符詔求書,得萬五千七百餘卷。

乾符三年,火,燔崇文院及祕閣,下詔求書。

嘉祐求書,得卷五百者與官。熙寧以來,搜訪補緝,至 於宣和盛矣。至靖康之變,散失莫考。高宗南渡,博求 遺書,「歷代搜羅圖書十出八九,而杭海之後,簡帙盡 於元人矣。」

洞天書錄

論書

書貴宋、元者何哉?以其雕鏤不苟,校閱不訛,書寫肥 細,有則刷印清明。況多奇書,未經後人重刻。故海內 名家評書,次第為價之輕重,以墳、典、六經、騷國、《史記》 《漢書》《文選》為最,詩集及百家醫方次之,文集、道、釋二 書又其次也。宋書紙堅刻軟,字畫如寫,格用單邊,間 多諱字,用墨稀薄,雖著水濕燥無湮跡。開卷一種書 香,自生異味。元刻倣宋,單邊闊多一線,字畫不分,麤 細紙鬆刻硬,用墨穢濁,中無諱字,開卷了無臭味。嘗 見宋板《漢書》,不惟內書紙堅白,每本用澄心堂紙數 幅為副,今歸吳中,不可得矣。次以活襯竹紙為佳,蠶 繭鵠白藤紙固美,而存遺不廣。若糊褙及以官券殘 紙者,則惡矣。元補宋板遺缺,其去猶未易辨。國初補 元板遺缺,內有單邊、雙邊之異,且字刻迥別,不辨自 明矣。近日作假宋板書者,種種若舊,初非今書彷彿, 或令人先聲指為故家某姓所遺,百計瞽惑,售者莫 可窺測,多混名家收藏者當具《法眼》辨証。

獻售

今宦途率以書為贄,惟上之人好焉,則諸經史類書, 卷帙叢重者,不逾時集矣。朝貴達官,多有數萬以上 者,往往猥複,相揉芟之,不能萬餘。精綾錦標,連窗委 棟,朝夕以享群鼠,而異書祕本,百無二三。蓋殘篇短 帙,筐篚所遺,羔㕍弗列,位高責冗者,又無暇綴拾之, 名常有餘,而實遠不副也。

越中刻本亦稀,而其地適東南之會,文獻之中,三吳、 七閩典籍萃焉。諸賈多武林、龍丘,巧於壟斷,每瞷故 家有儲蓄,而子姓不才者,以術鉤致,或就其家獵取 之。楚、蜀、交、廣便道所攜,間得新異。關洛、燕、秦仕宦,橐 裝所挾,往往寄鬻市中。省試之歲,甚可觀也。

吳會金陵擅名文獻,刻本至多,鉅帙類書,咸會萃焉。 海內商賈所資二方十七,閩中十三,燕越弗與也。然 自本方所梓外,他省至者絕寡。雖連楹麗棟,蒐其奇 祕,百不二三,蓋書之所出而非所聚也。至薦紳博雅, 勝士韻流,好古之稱,藉藉海內,其藏蓄當甲諸方矣。 凡燕中書肆多在大明門之右及禮部門之外,及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