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59 (1700-1725).djvu/9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禮也?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 禮,所損益可知也。」由此言之,夏殷周各自有禮,方今 《周禮》邪夏殷也,謂之《周禮》《周禮》六典,案今《禮經》,不見 六典,或時殷禮未絕,而六典之禮不傳,世因謂此為 《周禮》也。案《周官》之法,不與今禮相應,然則《周禮》六典 是也,其不傳,猶古文《尚書》,《春秋左氏》不興矣。

說《論語》者,皆知《說文》解語而已,不知《論語》本幾何篇, 但周以八寸為尺,不知《論語》所獨一尺之意。夫《論語》 者,弟子共紀孔子之言行敕已之時甚多,數十百篇, 以八寸為尺紀之,約省懷持之便也。以其遺非經傳 文,紀識恐忘,故以「但八寸尺」,不二尺四寸也。漢興失 亡,至武帝發取孔子壁中古文,得二十一篇,齊、魯二, 河間九篇,三十篇。至昭帝女讀二十一篇。宣帝下太 常博士時尚稱書難曉,名之曰「傳」,後更隸寫以傳誦。 初,孔子孫孔安國以教魯人扶卿,官至荊州刺史,始 曰《論語》。今時稱《論語》二十篇,又失齊、魯、河間九篇,本 三十篇,分布亡失,或二十一篇,目或多或少,文讚或 是或誤。說《論語》者,但知以剝解之問,以纖微之難,不 知《存問本根篇》數章目「溫故知新可以為師」,今不知 古稱師如何?

《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 《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若孟子之言《春秋》者,魯 史記之名,《乘》《檮》《杌》同,孔子因舊故之名以號《春秋》之 經,未必有奇說異意,深美之據也。今俗儒說之,「春者 歲之始,秋者其終也。」《春秋》之經,可以奉始養終,故號 為《春秋》。《春秋》之經,何以異《尚書》?《尚書》者,以為上古帝 王之書,或以為上所為,下所書,授事相實而為名,不 依違作意以見奇。說《尚書》者,得經之實,說《春秋》者失 聖之意矣。《春秋左氏傳》:「桓公十有七年冬十月朔,日 有食之,不書日,官失之也。」謂官失之言,蓋其實也。史 官記事,若今時縣官之書矣。其年月尚大,難失,日者 微小,易忘也。蓋紀以善惡為實,不以日月為意。若夫 《公羊》《穀梁》之《傳》,日月不具輒為意,使失平常之事,有 怪異之說,徑直之文,有曲折之義,非孔子之心。夫《春 秋》實及言夏不言者,亦與不書日月同一實也。 唐、虞、夏、殷、周者,土地之名。堯以唐侯嗣位,舜從虞地 得達,禹由夏而起,湯因殷而興,武王階周而伐,皆本 所興昌之地,重本不忘始,故以為號,若人之有姓矣。 《說尚書》謂之「有天下之代號。」唐、虞、夏、殷。周者,功德之 名,盛隆之意也。故唐之為言蕩蕩也。虞者,樂也。夏者, 大也;殷者,中也。周者,至也。堯則蕩蕩,民無能名;舜則 天下虞樂。禹承二帝之業,使道尚蕩蕩,民無能名。殷 則道得中,周武則功德無不至。其立義美也,其褒五 家大矣,然而違其正,實失其初意。唐、虞、夏、殷、周,猶秦 之為秦,漢之為漢。秦起于秦,漢興於漢中,故曰「猶秦、 漢」;猶王莽從新都侯起,故曰「亡新。」使秦、漢在經傳之 上,說者將復為秦、漢作道德之說矣。

堯老求禪四嶽,舉舜。堯曰:「我其試哉說。」《尚書》曰:「試者, 用也。我其用之,為天子也文,為天子也文。」又曰:「女于 時觀厥刑于二女。」觀者,觀爾虞舜于天下,不謂堯自 觀之也。若此者高大堯舜以為聖人,相見已審,不須 觀試,精耀相照,曠然相信。又曰:「四門穆穆,入于大麓, 烈風雷雨不迷。」言大麓,三公之位也,居一公之位,大 總錄二公之事,眾多並吉,若疾風大雨。夫聖人才高, 未必相知也。聖成事,舜難知佞。使皋陶陳知人之法, 佞難知,聖亦難別。堯之才,猶舜之知也,舜知佞,堯知 聖。堯聞舜賢,四嶽舉之,心知其奇,而未必知其能,故 言「我其試哉。」試之于職。妻以二女,觀其夫婦之法。職 治修而不廢,夫道正而不僻。復令大「麓之野而觀其 聖,逢烈風疾雨,終不迷惑。堯乃知其聖,授以天下。」夫 《文言》觀試,觀試其才也。說家以為譬喻增飾,使事失 正,是誠而不存,曲折失意,使偽說傳而不絕。造說之 傳,失之久矣。後生精者,苟欲明經,不原實而原之者, 亦校古隨舊,重是之文以為說,證經之傳不可從,五 經皆多失實之說,《尚書》《春秋》,行事成文,較著可見,故 頗獨論。

《書解篇》

或曰:「士之論高,何必以文?」答曰:「夫人有文質乃成,物 有華而不實,有實而不華者。《易》曰:『聖人之情見乎辭。 出口為言,集札為文,文辭施設,實情敷烈』。夫文德,世 服也。空書為文,實行為德,著之於衣為服。故曰:德彌 盛者文彌縟,德彌彰者人彌明。大人德擴,其文炳,小 人德熾,其文斑。官尊而文繁,德高而文積。華而晥者, 大夫之簀。」曾子寢疾,命元起易。由此言之,衣服以品 賢,賢以文為差,愚傑不別,須文以立折。非唯於人,物 亦咸然。龍鱗有文,於蛇為神;鳳羽五色,於鳥為君;虎 猛毛,蚡蜦,龜知背負文,四者體不質,於物為聖賢。且 夫山無林則為土山,地無毛則為瀉土,人無文則為 樸。人土山無麋鹿,瀉土無五穀,人無文德,不為聖賢。 上天多文,而后土多理,二氣協和,聖賢稟受,法象本 類,故多文彩。瑞應符命,莫非文者。晉唐叔虞,魯成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