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未及卒業而先生云亡,悲夫悲夫!明年春,侍御南 泉龐公來按茲土,首出是編,左史葵山鄭公覽而嘉 之,遂付之梓人。刻既竣,命余序之。夫《易》自伊洛考亭 之後,其學有二:考象辭者,泥於術數;談義理者,淪於 空寂。求其所謂弘通簡易之法,仁義中正之歸,則尟 矣。國朝道化宣朗,《易》學大明,而修經之士,林林總總, 以余所知者,臨江梁石門氏,晉江蔡虛齋氏、陳紫峰 氏,增城湛甘泉氏,南海方西樵氏,高陵呂涇野氏,安 陽崔少石氏,凡七先生所著者,或曰《參義》,或曰《蒙引》, 或曰《通典》,或曰《易測》,或曰《約說》,或曰《說翼》,或曰《餘言》, 咸推明理性,出所自得,無勦說雷同,以與前儒相統 承者也。谿田先生少與增城、高陵、安陽同仕于朝,以 德藝切磨最久。頃歲自卿寺謝病而歸,卜築名山,雅 志著述。是時四方請業者踵接於門,講授之暇,先生 乃謂:「《易》為六籍之原也,今者不作二三子何觀焉?」於 是發凡舉例,闡微擿隱,博求諸儒同異,得十餘萬言, 釐為十有七卷。猗與盛哉!當與七先生之《易》並行矣。 然所謂弘通簡易之「法,仁義中正之歸,其庶幾乎!」先 生其他著述歷履,世自有精鑿嘉尚而傳之者,茲不 載。南泉公名俊,涇陽人,丁未進士。葵山公名絅,莆田 人,己丑進士。二公皆以經術緣飾吏事,巍然為公輔 之望。此其中蓋有合于是編者,故特為之表章云。

按鄭絅序余少好讀易竊覽諸家傳注其精詣者得四人焉在漢魏之際有鄭康成氏王輔嗣氏宋有程正叔氏朱仲晦氏然四人者大義不殊節目亦稍有

異,鄭之學主於天象,王之學主於人事,程之學主於 義理,朱之學主於占筮。其後諸儒迭興,互相祖述,雖 千有餘家,然亦不出四氏之矩矱也。夫「《易》之為道也, 廣大悉備,是以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要其歸一而已矣。故曰:「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 其事肆而隱。遠而可以彌綸宇宙,匡濟邦家,近而可 以淑厥身心,推辟咎悔,誠三才之樞籥,六藝之宗統 也。」光祿卿三原馬伯循先生以卓犖之才,該洽之學, 屏居山中,歷載構綴,乃就斯編,總十有七卷,題曰《周 易贊義》,門人侍御南泉龐公繕錄藏於家。歲在丙辰, 南泉公來按中州政暇,以斯編出示,且屬予序於首 簡。余取而讀之,乃知先生參酌四氏,旁求諸說,由詳 而約,考異而同,於是乎《象辭》之旨,變占之法,乃燦然 明矣。余因校之,刻置省署,將以傳諸四方。後有好古 博聞如南泉公者,則子雲之書為不朽矣。

金賁亨學易記五卷

按洪朝選序學易記者一所金先生晚年學易有得因記其得於易者也夫易廣矣大矣先生何如而學之也曰學孔子之學而學也孔子之學何如曰孔子

之身,三才之理備矣,大本立而知大始矣,達道行而 作成物矣。《易》簡而天下之理得,天下之理得,而成位 乎其中矣。然孔子之心猶不自足也,反復《易》理於《易》 之書,見其廣大而無所不包,精微而無有少雜,歎曰: 「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之過,非 夫人之過,而不可不謂之無過也。此孔子學《易》之心 也。「然則孔子之學《易》也,將求之於《書》乎,求之於心乎?」 曰:「孔子固有言矣。」曰:「生生之謂《易》。」曰:「神無方而《易》無 體。」曰:「《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謂「《易》為有形之 書,不可也。」曰:「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曰:「夫 《易》,聖人之所以崇德而廣業也。」謂「《易》盡為無形之理, 不可也。《易》具於心而著之《書》,《書》著其」理而原於《易》。孔 子以其生生無體,隨時變《易》之《易》者,而證夫畫卦命 爻、繫辭之《易》者。觀象玩辭,觀變玩占之餘,所得多矣。 然後書之於策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 百慮而一致。天下何思何慮,自是而從容中道,從心 所欲,不踰矩矣。」謂夫子之無所得於《易書》不可也。此 夫子之學《易》也。於乎微矣!一所金先生崛起于有宋 程、朱二先生之後,倡道浙東。自其知學,即以程門相 傳指訣所謂《中庸》喜怒哀樂未發之中者致力。平居 默坐,體認反觀密照,操存涵養,積有歲年。由是用功 久而心體澄瑩,施之應用,從容閒暇,綽有成矩。乃以 告人曰:「此真聖學指要也。」先生素業《春秋》,晚歲獨喜 讀《易》,沈潛反覆,參伍諸家之說,而專以證驗乎此身 之動靜語默,出處去就,不為經師。以故於先儒之說, 不主一家,但取其合於四聖人之旨而已,亦不攻其 未合者也。蓋先生氣質渾厚,充養純粹,剛介有立,寬 裕善容。自其登第,即棄州縣而就儒官。中歲督學閩 南,江右之墟,漸致通顯,而先生輒棄去居家辭受取 予一依於義無所苟。雖一室蕭然,不以屑意,然未嘗 為介也。風格高遠,湛然如深淵之停,凝然如喬嶽之 峙,測之莫窺其蘊,迫之不見其動,然未嘗為迂也。蓋 先生一身無非《易》矣,而獨有好於《易》。其好於《易》而學 之也,乃以之證驗一身之言行、動靜,是非學孔子之 學而然哉?先生此書之成,徒以講於家庭之間,未嘗 輕以示人也。其介子中夫君參議吾閩,獨出以示某, 且命之序。某曰:「明道先生有言,聖人之微言在《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