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1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而顯也。蓋《易》雖無文辭,而六十四卦卦象各殊;三百 八十四爻爻象各別,郁郁乎天下之至文矣。文王總 一卦而繫之《彖》,周公分六爻而繫之辭,孔子《彖傳》所 以釋彖辭也,《象傳》所以釋爻辭也。《繫辭》《文言》《說卦》諸 篇,所以統論卦爻之旨也。可見伏羲六十四卦之畫, 畫以象也。文周、孔子之辭,辭以象也。象雖至隱至賾, 至雜至動,其變化不齊,而元、亨、利、貞、吉凶、悔吝、厲、無 咎,占亦不一,要亦因其象之變,而異其占耳。故曰:「《易》 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又曰:「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 明吉凶。」信乎三百八十四爻莫非一奇一耦之變化, 而耦又奇之變也。聖人懼其義有難明,間又取諸物 以象之,其所為類物情、象物宜,亦皆卦畫原有此象, 非聖人故為此以發其義也。是故文王于各卦,舉「牝 馬」、「牝牛」、「豚魚」、飛鳥之類,以見其例;周公于各爻,舉「六 龍飛躍」、「履霜堅冰」之類以極其賾;孔子又于《文》《周》辭 外,設「天行健」、「地勢坤」之類,以廣其義。且曰:「吉凶者,失 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 剛柔者,晝夜之象也。」雖辭之吉凶悔吝,亦孰非象乎? 其設象繫辭或不同,孰非發明伏羲所畫之卦辭乎? 然則由孔子之《彖傳》《象傳》以求文周,由文周之卦辭、 《爻辭》以求伏羲,而《易象》其庶幾矣。噫非求之羲、文、周 孔也,吾心固有未畫之象,無言之辭,即所謂《易》與道 與神之謂也。以此洗心密藏,得其所謂生生不測焉, 則居觀動變,無一非變,無往非占,而天地之法象,無 一非教,吾亦無往非法天之學矣。

吳極易學五卷

按極自序宋蘇季明以治經為傳道之實而六經之道尤莫實于易程正叔亦云治經實學也極幼治詩長好讀易尋究萬思默先生易原等篇實獲我心迨

三仕南中,官邸多暇日,以樂玩為業。研證既久,繙搜 亦侈。其不甚異意者,宋程先生《易傳》外,惟楊敬仲、蘇 子瞻、明則焦弱侯、鄒汝光四家而已。顧其書猶囿訓 故例,予欲不遺訓故,更以擬議發明為主,乃嚴擇眾 解,并出素所契于理學諸儒者,參以己見,鎔會而為 此本。因憶幼讀夫子五十以學《易》語,未知劉元城以 五十作卒,竟何所據。而朱晦翁據《史記》稱「是時孔子 年七十」,直判「五十」字之誤,洵如年已七十矣,又安知 「非轉思無過于五十之年」,以追學之所歷乎?而「加我 數年」,則顯然「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之深意矣。夫《易》 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也,而夫子不自道五十而知天 命乎?即五十以前,夫子何嘗不學《易》?或如「仁者見之 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以至命不無有間,至于五 十,夫子通體是命,則通體是《易》,通體是《易》,則通體是 學,了不作二見矣。要以窮神知化,非韋編三絕而學 之不厭,不及此,則志道者之于《易》,有終身焉云爾。若 語夫禔躬涉世,洞機赴節,理無不備,然皆道之用,學 之事也。故曰「學莫實于《易》。」而學人務以道之見實,體 《易》學之微而已。

方孔昭周易時論十五卷

按孔昭自述少侍先廷尉之側負牆而已筮仕嘉州銳身解綬救出一高孝廉未免自喜先廷尉示之曰謙之平稱一言而可終身者也天啟甲子以不覆魏

良卿之伯,忤璫削籍,禍且不測。始自痛省,先廷尉教 之曰:「而知《三陳》《九卦》之生于憂患乎?以世道言,後更 有甚于此者。滅理以言天,諱善以夸道,人心之幾如 此。邪風大行,能無亂乎?」忽忽廬白鹿之墓三年,重讀 祖父之書,述成時論,優游丘壑足矣。賊風甚熾,江北 為墟,居鄉守禦,不能弢晦,而危楚之任,倏爾在肩。議 勦穀城,失執政之指,以將衄致逮琅當西庫者兩年, 歸顏環中草堂,且天潰海竭矣。此生憂患,便為家常。 奉北堂以守此山,終老墓側,筮得潛龍,自稱「潛老夫」, 固其時也。衰病之餘,供薪舉火,合編往哲之語,以為 蓍龜。荒鄉僻處,兵燹書殘,遠借甚苦,是以此編未得 卒業。惟有農夫幼光、古錞及從子建詒輩,間過徑中, 老夫何嘗一語人乎?暮年,獨子萬里歸省,鑿坎自矢, 不出環中。余書誡之,猶是九卦也。鹿湖潛老夫孔昭 生萬曆辛卯,忽忽六十四卦之歲,且記此以付子孫 云。

汪邦柱周易會通十二卷

按繆昌期序汪砥之穎悟絕倫于易學尤長初從吾遊談業數載至丙午遂捷矣嘗與論易迥不作猶人解癸丑北征出易解數帙質余余甲乙之迄今會通

書成網收,百家櫛比,群議俱本《全經》,引伸觸類,而「爻 象必核其原,取象悉稽其實」,蓋不徒為舉業階梯,真 可作聖經羽翼者矣。

姚舜牧易經疑問十二卷

按舜牧自序孔子學易韋編嘗三絕矣以是終日言而不置後人因別為彖為象繫各卦爻下又分其餘為上下繫傳伏羲文周之旨斯真闡無餘蘊哉後世

學《易》者具有發明注疏。然惟程傳、《本義》盛傳至今。顧 二子之書間有異同,而後來訓解者或多拘泥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