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就能就所之說,斯乃義涉於釋氏,非為教於孔門也。 既背其本,又違於《注》。至若《復卦》云「七日來復」,並解云: 七日當為七月,謂陽氣從五月建午而消,至十一月 建子始復,所歷七辰,故云七月。今案:輔嗣注云:「陽氣 始剝盡,至來復時,凡七日。」則是陽氣剝盡之後,凡經 七日始復。但陽氣雖建午始消,至建戌之月,陽氣猶 在,何得稱「七月來復?故鄭康成引《易緯》之說,建戌之 月,以陽氣既盡,建亥之月,純陰用事,至建子之月,陽 氣始生。隔此純陰一卦,卦主六日七分,舉其成數言 之,而云七日來復」,仲尼之緯分明,輔嗣之注若此,康 成之說,遺跡可尋。輔嗣注之於前,諸儒背之於後,考 其義理,其可通乎?又《蠱卦》云:「先甲三日,後甲三日。」輔 嗣注云:「甲者,創制之令。又若漢世之時,甲令乙令也。」 輔嗣又云:「令下乃誅,故後之三日。」又《巽卦》云:「先庚三 日,後庚三日。」輔嗣注云:「申命令謂之庚。」輔嗣又云:「甲 庚,皆申命之謂也。」諸儒同於鄭氏之說,以為「甲者,宣 令之日,先之三日而用辛也。欲取改新之」義;後之三 日而用「丁」也,取其丁寧之義。王氏注意,本不如此,而 又不顧其注,妄作異端。今既奉敕刪定,考察其事,必 以仲尼為宗,義理可發,先以輔嗣為本,去其華而取 其實,欲使信而有徵。其文簡,其理約,寡而制眾,變而 能通。仍恐鄙才短見,意未周盡,謹與朝散大夫太學 博士臣馬嘉運、守太學助教臣趙乾葉等對共參議, 詳其可否。至十六年,又奉敕與前修疏人及給事郎 守四門博士上騎都尉臣蘇德融等,對敕使趙弘智 覆更詳審,為之《正義》,凡十有四卷。庶望上裨聖道,下 益將來,故序其大略,附之卷首爾。

陸德明周易釋文卷

按德明自序宓犧氏之王天下仰則觀於天文俯則察於地理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因而重之為六十四文王拘於羑里作

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作《彖辭》《象辭》《文言》《繫辭》《說卦》 《序卦》《雜卦》《十翼》。班固曰:「孔子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 絕而為之傳。傳即《十翼》也。自魯商瞿子木受《易》於孔 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 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 子莊。及秦燔《書》,《易》為卜筮之書,獨不禁,故傳授者不」 絕。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 子中及洛陽周王孫、梁人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漢 初,言《易》者,本之田生,同授淄川楊何,寬授同郡碭田 王孫,王孫授施讎及孟喜、梁丘賀,由是有施、孟、梁丘 之學焉。施讎傳《易》,授張禹及琅邪魯伯,禹授淮陽彭 宣及沛戴崇伯授太山毛莫如及琅邪邴丹。後漢劉 昆受施氏《易》於沛人戴賓,其子軼孟喜父孟卿,善為 《禮》《春秋》,孟卿以《禮經》多《春秋》煩雜,乃使喜從田王孫 受《易》。喜為《易章句》,授同郡白光及沛翟牧。後漢洼丹、 觟陽鴻、任安,皆傳《孟氏易》。梁丘賀本從太中大夫京 房受《易》,後更事田王孫,傳子臨,臨傳五鹿充宗及琅 邪王駿。充宗授平陵士孫張及沛鄧彭祖、齊衡咸。後 漢范升傳梁丘《易》,以授京兆楊政。又潁川張興傳梁 丘易弟子著錄且萬人,子魴傳其業。京房授《易》梁人 焦延壽,延壽云嘗從孟喜問《易》,會喜死,房以延壽《易》 即孟氏學,翟牧、白生不肯,曰:「非也。」延壽嘗曰:「得我術 以亡身者,京生也。」房為《易章句說》,長於災異,以授東 海段嘉及河東姚平、河南乘弘。一本作桑弘「皆為郎、博士。」 由是前漢多京氏學,後漢戴馮、孫期、魏滿並傳之。費 直傳《易》,授琅邪王璜,為費氏學,本以古字號古文《易》, 無章句,徒以《彖、象》《繫辭》《文言》解說上下經。漢成帝時, 劉向典校書,考《易》說,以為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 元、丁將軍,大義略同,唯京氏為異。向又以中古文《易 經》校施、孟、梁丘三家之《易經》,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 氏經》與古文同。范曄《後漢書》云:「京兆陳元、扶風馬融、 河南鄭眾、北海鄭元、潁川荀爽,並傳《費氏易》。沛人高 相,治《易》,與費直同時,其《易》亦無章句,專說陰陽災異, 自言出《丁將軍傳》。」至相,相授子康及蘭陵毋將永,為 高氏學。漢初,立《易》楊氏博士,宣帝復立施、孟、梁丘之 《易》,元帝又立《京氏易》。費、高二家不得立,民間傳之。後 漢,費氏興,而高氏遂微。永嘉之亂,施氏、梁丘之《易》亡, 孟京、費之《易》,人無傳者,唯鄭康成、王輔嗣所注行于 世,而王氏為世所重,今以王為主。其《繫辭》已下,王不 注,相承以韓康伯注續之,今亦用韓本。子夏《易傳》三 卷,孟喜《章句》十卷,京房《章句》十二卷,費直《章句》四卷, 馬融《傳》十卷,荀爽《注》十卷,鄭元《注》十卷,劉表《章句》五 卷,宋衷《注》九卷,虞翻《注》十卷,陸績《述》十三卷,董遇《章 句》十二卷,王肅《注》十卷,王弼《注》七卷,姚信《注》十卷,王 廙《注》十二卷,張璠《集解》十二卷,干寶《注》十卷,黃穎《注》 十卷,蜀才《注》十卷,尹濤《注》六卷,費元珪《注》九卷,荀爽 《九家集注》十卷,謝萬、韓伯、袁悅之、桓元、卞伯玉、荀柔 之、徐爰、顧懽、明僧紹、劉瓛,自謝萬以下十人,並注《繫 辭》,為《易》音者三人。右《易》近代梁褚仲都、陳周弘正並 作《易義》,此其知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