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李鼎祚周易集解十七卷

按鼎祚自序元氣氤氳三才成象神功浹洽八索成形在天則日月運行潤之以風雨在地則山澤通氣鼓之以雷霆至若近取諸身四支百體合其度遠取

「諸物,森羅萬象備其工。陰陽不測之謂神,一陰一陽 之謂道。範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仁者見 之以為仁,知者見之以為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 之道鮮矣。」斯乃顯諸仁而藏諸用,神無方而《易》無體, 巍巍蕩蕩,難可名焉。逮乎天尊地卑,君臣位列,五運 相繼,父子道彰;《震》《巽》索而男女分,《咸》《恆》設而夫婦睦, 人倫之義既闡,家國之教鬱興。故《繫辭》「古者庖犧氏 王天下也,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作結繩而為网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庖犧氏沒,神 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 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人,聚天下之貨,交易而 退,蓋取諸《噬嗑》。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 人不倦,神其化使人宜之。」「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 之利,以濟不通」,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蓋取 諸《隨》。古者穴居而野處,後代聖人易之以宮室,蓋取 諸《大壯》。「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 取諸《睽》。上古結繩為政,後代易之《書契》。「百官以理,萬 人以察」,蓋取諸《夬》。故聖人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 象其物宜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觸類而長之。六 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天下之能事畢矣。其旨遠,其 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若夫雜物撰德,辯是 與非,「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有師保,如臨父母」,「自天 祐之」,「吉無不利」者也。至於「損以遠害」,「《說》以先之」,定其 交而「後求,安其身而後動。履和而至,謙尊而光,能說 諸心,能研諸慮。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 則觀其變而玩其占。」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 莫善乎蓍龜。神以知來,智以藏往。將有為也,問之以 言,其受命也,應之如響。無有遠邇幽深,遂「知來物,故 能窮理盡性,利用安身。」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自 然虛室生白,吉祥至止,坐忘遺照,冥精入神,口僻焉 不能言,心困焉不能知,微妙元通,深不可識。《易》有「聖 人之道四焉,斯之謂矣。」原夫權輿三教,鈐鍵九流,實 開國承家,修身之正術也。自卜商入室,親授微言,傳 注百家,綿歷千古。雖競有穿鑿,猶未測淵深。唯王、鄭 相沿,頗行於代,鄭則多參天象,王乃全釋人事。且《易》 之為道,豈偏滯于天人者哉?致使後學之徒,紛然淆 亂,各修局見,莫辨源流。天象遠而難尋,人事近而易 習,則《折楊》《皇華》嗑然而笑,方以類聚,其在茲乎?臣少 慕元風,遊心墳籍,歷觀炎漢,迄今巨唐,採群賢之遺 言,議三聖「之幽賾。」集虞翻、荀爽三十餘家,刊輔嗣之 野文,補康成之逸象,各列名義,共契元宗。先儒有所 未詳,然後輒加添削,每至章句,僉例發揮,俾童蒙之 流,一覽而悟;達觀之士,得意忘言。當仁既不讓於其 師,論道豈慚於前哲。至如卦爻彖象,理涉重元;經注 文言,書之不盡,別撰《索隱》,錯綜根萌,音義兩存,詳之 明矣。其王氏《略例》,得失相參,采葑采菲,無以下體。仍 附經末,式廣未聞。凡成一十卷,以貽同好,冀將來君 子,無所疑焉。祕書省著作郎臣李鼎祚序。

按朱睦桔序予觀唐藝文志稱李鼎祚集註周易十七卷據鼎祚自序云十卷而首尾俱全初無亡失不知唐史何所據而云十七卷也崇文總目及邯鄲圖

《書志》亦稱七篇逸,蓋承《唐史》之誤耳。鼎祚解《經》多避 唐諱,又取《序卦》冠於各卦之首,所引有子夏、孟喜、焦 贛、京房、馬融、荀爽、鄭元、劉表、何晏、宋衷、虞翻、陸績、干 寶、王肅、王弼、姚信、王廙、張璠、向秀、王凱沖、侯果、蜀才、 翟元、韓康伯、劉巘、何妥、崔憬、沈驎士、盧氏、崔覲、伏曼 容、孔穎達,凡三十二家。又引《九家易》《乾鑿度》諸說,義 有未詳,鼎祚乃加增削。予嘗綜其義例,蓋宗鄭學者 也。自商瞿之後,註《易》者百家,而鄭氏元、王氏弼為最 顯。鄭之學主象數,王之學主名理,漢晉以來,二氏學 並立。至劉宋初,顏延之為祭酒,黜鄭置王,時陸澄、王 濟輩皆以為不可。自是河汾諸儒多主于鄭,江左及 青、齊多主于王。唐興,孔穎達受詔譔定《五經正義》,于 《易》獨取王傳,而鄭學遂廢,先代專門之業亦復不傳, 可勝嘆哉!夫《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世之言理義之學 者,以其辭耳。象變與占,其可闕乎!昔吳季札之魯,觀 樂見《易》象,喜曰:「周禮盡在魯矣。」是故象者,《易》之原也。 象成而後有辭,辭著而後有變,變見而後有占。若乃 顓尚文辭,不復推原大傳,天人之道岐而為二可乎? 康成去古未遠,其所纂述必有所本,鼎祚恐其失墜, 以廣其說,均之為有裨於《易》者也。是編刻自宋季,人 間希有存者,頃歲予得之李中麓氏,復用校梓以傳。 欲使聖人之道不致偏滯,而自漢迄唐,三十家之言 亦不至埃滅弗聞也。鼎祚,資州人。仕唐為祕閣學士, 以經學稱於時,嘗進《平敵論》,預察敵人叛亡日時,無 毫髮爽,象數精深蓋如此。及閱《唐列傳》與《蜀志》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