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六爻之得失,承乘逆順之理,應變情偽之端,用有行 藏,辭有險易。觀之者可以經緯天地,探測鬼神,匡濟 邦家,推辟咎悔。雖人非上聖,亦近代一賢。臣謹依其 文,輒為注解,雖不足敷弘《易》道,庶幾有裨于教義,亦 猶螢燐增輝于太陽,涓流助深于巨壑。臣之志也。

宋陳摶易龍圖一卷

按摶自序原夫龍馬負圖出於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今存已合之位猶或疑之況更陳其未合之數耶然則何以知之答曰於仲尼三陳九卦之義探其旨

所以知之也。且天之垂象,的如貫珠,少有差忒,則不 成次序,故自一至於盈萬,皆累累然如絲之于縷也。 使《龍圖》本合,則聖人不得見其象矣。所以天意先未 合而形其象,聖人觀象以明其用。是《龍圖》者,天散而 示之,伏羲合而陳之,仲尼默而形之者也。其未合也, 惟五十五數。上二十五,天數也,中貫三五九,外包十 五,盡天三、天五、天九,并五十之用。後形一六無位,又 顯二十四之為用也。茲所謂天垂象矣。下三十,地數 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為六,形地之象 焉。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則一不用,形二十 四;在下則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其既合也,天一居上, 為道之宗;地六居下,為氣之本。天三幹地二地四。為 之用三。若在陽則避孤陰。在陰則避寡陽。大矣哉!龍 圖之變。岐分萬途。今略述其梗概焉。西蜀崇龕陳摶 序。

睢陽王氏古易十二篇

按石林先生序班固儒林傳稱孔子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藝文志敘易云文王重易爻作上下篇孔子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

總稱《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而其餘王氏以上至 周氏六家二篇而已。二篇者,傳《上下經》之辭;而十二 篇者,《上下經》之外,又有十篇之說也。古易書之序如 此。吾嘗于雎陽王原叔家得古《易》本,自《乾坤》而下,分 《咸》《恆》為二篇,但有六爻之文,如《乾坤》首言初九「潛龍 勿用」,九二「見龍在田」之類,至《𦅸辭》《彖辭》《大象》《小象》《序 卦》《說卦》《雜卦》《文言》與今上下《繫辭》,皆別為《卷正》十二 篇。乃知今本各以《彖》《象》之辭繫每卦之下,而取孔子 之傳。謂之《繫辭》者,王輔嗣之誤也。太史公引「天下同 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為《易大傳》,則漢儒固未嘗以 兩篇為《繫辭》。又漢儒多引正其本,「萬事理與,差之毫 釐,失之千里」,為《易傳》,而今無之。或者其書亦有脫亡 歟。

劉牧易數鉤隱圖一卷

按牧自序夫易者陰陽氣交之謂也若夫陰陽未交則四象未立八卦未分則萬物安從而生哉是故兩儀變易而生四象四象變易而生八卦重卦六十四

卦,於是乎天下之能事畢矣。夫卦者,聖人設之觀于 象也。象者形上之應。原其本則形由象生,象由數設, 舍數則無以見四象所由之宗矣。故仲尼之贊《易》也, 必舉天地之極數以明成變化而行鬼神之道,則知 《易》之為書,必極數以知其本也。詳夫注疏之家,至於 分經析義,妙盡精研。及乎解釋天地錯綜之數,則語 惟簡略,與《繫辭》不偶,所以學者難曉其義也。今採摭 天地奇偶之數,自「太極生兩儀」而下,至於復卦,凡五 十五位,點之成圖,於逐圖下各釋其義,庶覽易曉耳。 夫《易》道淵邈,雖往哲難闚於至微。牧也蕞生祖述,誠 媿其狂簡。然則象有定位,變有定數,不能妄為之穿 鑿耳。博雅君子,試為詳焉。

宋咸易補注十卷

按余靖序易之道深矣自漢興有施孟梁丘京氏費高諸家之學列於庠序而傳異端師異說往往入於五行讖緯之術故其學中絕焉王氏之學傳自魏晉

「盛于隋唐之際,大都言陰陽變化,人事得失,不悖于 三聖,不蕩于術數,故獨為學者所宗。近世言《易》者,復 以奇文詭說相尚,自成一家之言,考之卦𦅸、爻象、彖 繫之微,有所不通矣。今廣平宋君貫之補注《周易》,蓋 懲諸儒之失而摘去異端,志在通王氏之說,合聖人 之經。字有未安,意有未貫,必引而伸之,用明文王、周 公之旨。初著《易明》數十篇,後得唐郭京《舉正》之說,意 與己合,遂採郭氏《舉正》與《易明》相參綴於經注之下, 辨墜簡之所缺,啟後人之未悟。朱墨發端,粲然可觀」, 其自敘詳矣。於戲!古之儒者以明經為本,兩漢名臣, 未嘗不以經進。自儒林、文苑派分以來,縉紳之士視 經為蘧廬耳。貫之學必稽古,言必貫通,以詞章取科 第,以通博副名實。皇祐元年,歲在荒落,補注既成,聞 于旒扆,俄頒中旨,附郵投進。其明年,蠻事平息,因談 經義,遂得副本為示,迺周而研之。嘗觀劉氏《鉤隱圖》, 言:「宓犧氏因龍圖龜書之文,以畫八卦。」又言「天五地 五,大衍之用。」其深于數者。及觀貫之之釋,以為宓犧 稽象于天,取法于地,觀鳥獸之文,通萬物之情以畫 卦,奚獨取于龍馬之文耶?又其言「乾坤之策生于四 象」,其于尼父之經、輔嗣之注,亡所戾而有所明焉。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