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歸藏》也;六九者《周易》也。經實備之。策三變而成爻,爻 六變而成位。變者以不變為體,不變者以變者為用, 四象並行,八卦交錯,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其在 《繫辭》曰:「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又曰:「道有變動,故 曰爻。」此見於動爻者也。乾生三男,坤生三女。乾交乎 《坤》,自《姤》至剝。坤交乎乾,自《復》至夬。十有二卦謂之辟 卦;坎、離、震、兌謂之四正。四正之卦,分主四時。十有二 卦,各主其月。乾貞於子而左行,坤貞於未而右行。左 右交錯六十卦,周天而復。陰陽之升降,四時之消息, 天地之盈虛,萬物之盛衰,咸繫焉。其在《易》之《復》曰:「七 日來復。」《象》曰:「至日在《革》」,曰:「先王以治曆明時。」在《說卦》 曰:「震,東方也;巽,東南也;離,南方之卦也;兌,正秋也;乾, 西北之卦也;坎,正北方之卦也;艮,東北之卦也。」此見 於卦變者也。《乾》,生者四卦,坤生者四卦,八卦變復生 六十二,坎離肖乾坤者也;大過、小過、《頤》《中孚》肖坎離 者也。故乾坤不動,而坎離四卦亦莫之動。其略陳於 《雜卦》,其詳具於六十四卦之彖,所謂「辨是與非」者也。 此卦變之中又有變焉者也。一卦含四卦,四卦之中 復有變動,上下相揉,百物成象。其在《易》則離、震合而 有頤,坤離具而生坎。在《繫辭》則网罟取《離》,耒耨取《益》, 為市取《噬嗑》,舟楫取《渙》,服乘取《隨》,門柝取《豫》,杵臼取 《小過》,弧矢取《睽》,棟宇取《大壯》,棺槨取《大過》,書契取《夬》。 又八卦相盪,又曰:「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又曰:「雜 物撰德。」此見於互體者也。一生水而成六,二生火而 成七,三生木而成八,四生金而成九,五生土而成十。 生於陽者成於陰,三天而兩地也;生于陰者成于陽, 兩地而三天也。天以三兼二,地以二兼三,五位相得, 合而為五十。其在《繫辭》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 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在《說卦》曰:「巽為木,坎為水, 離為火。」此見於五行者也。乾納甲壬,坤納乙癸,震納 庚,巽納辛,坎納戊,離納己,艮納丙,兌納丁。庚戊丙三 者,得於乾者也。辛己丁三者,得於坤者也。始於甲乙, 終於壬癸,而天地五十五數具焉。其在《易》之《蠱》曰:「先 甲三日,後甲三日。」在《巽》曰:「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在《離》 曰:「己日乃孚。」在《繫辭》曰:「懸象著明,莫大於日月。」此見 於納甲者也。凡此五者之變,自一二三四言之謂之 數;自有形無形言之謂之象,自推考象數言之謂之 占。聖人無不該也,無不遍也,隨其變而言之謂之辭。 辭也者,所以明道也。故辭之所指,變也,象數也,占也, 無不具焉。是故可以動,可以言,可以制器,可以卜筮。 蓋不如是不足以明道之變動而盡夫時中也。故曰: 「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夫《易》廣矣,大矣,其遠不 可禦矣。然不越乎陰陽二端,其究則一而已矣。一者, 天地之根本也,萬物之權輿也,陰陽動靜之源也,故 謂之《太極》。學至於此止矣。卦可遺也,爻可忘也,五者 之變反於一也。是故聖人之辭,因是而止矣。

郭雍家傳易說十一卷

按雍自序易道冥昧于鴻荒之世庖犧氏始畫而明之歷數千年概見於聖人行事而述作無聞焉文王重之然後煥然成章此文王之所以為文也逮春秋

時,大道不行,獨卜筮行於世,孔子于是作《傳》,大明其 道,然後天下復知文王之《易》為大道之書。故自開闢 以來,力舉斯道而明之者,三聖人而止耳。觀三聖人 之為心,所以曉天下萬世者,亦可謂至矣。自孔子沒, 微言復絕。至秦漢間,斯道大否。漢興,諸儒僅能訓詁, 舉大義,或復歸于陰陽家流,大失聖人言《易》之旨。正 始中,王輔嗣一切革去《易》以高尚之言。然輔嗣祖述 虛無,其辭雖美,而無用於天下國家,于是《易》為空言 矣,又非三聖人所謂《易》之道也。虛無之學,流弊至今, 卒無以正之,茲大道所以不明歟?大抵自漢以來,學 者以利祿為心,明經祗欲取青紫而已,責以聖人之 道,固不可得而聞也。宋興百有餘載,「有明道、伊川二 程先生、橫渠張先生出焉。」監前世儒者之弊,力除千 餘載利祿之學,直以聖人為師,斯道為己任,豈非古 之所謂豪傑之士也哉?其于孟氏之功,聖智巧力之 間而已。先人受業伊川先生二十餘年,雍始生之時, 橫渠、明道久已謝世,甫四歲而伊川沒,獨聞先人言 先王之道,其所學所「行所以教授,多見于《易》與《春秋》 《中庸》《論語》《孟氏》之書,是以門人悉於此盡心焉。」且自 周公歿,大道不行五百餘歲而得孔子,孔子歿百有 餘歲而得孟子。孟子去聖人世如此未遠,而道之難 明亦已甚矣。況于孔子歿後千五百餘年,而三先生 欲力復聖人之道,其難矣哉!夫先知先覺之士,曠世 無有,將使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豈非三先生之 力也歟!雍不肖無聞,甘與草木腐久矣。重念先人之 學殆將泯絕,先生之道亦因以息,唯懼無以遺子孫, 于是潛稽《易》象,以述舊聞,傳于家,使毋忘先人之業。 道雖不足,志則有餘矣。孟子所謂嘐嘐然曰「古之人」 古之人者,其庶幾歟!

沈該易小傳六卷

按該自序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