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3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論。然攷其師友淵源,則皆自伊、洛中來。學者得此書 而萃觀之,則「淺深異同之際,乃吾所用力之地。苟能 窮其所已言,以求乎至是之歸,體其所未言,以造乎 自得之實,則知陰陽五行,升降上下,無非天理流行 之妙,而畫前之《易》,當在吾心而不在《書》矣」,豈徒以廣 耳目聞見而已哉?歲久板漫,滅不可讀,因念刊書之 難,復為之修改七百三十有六板,凡二十六萬一千 五百九十有四字,以與學者共之,亦以無忘曾君之 美意云。嘉定癸酉五月朢。

呂祖謙古易一卷

按祖謙自序漢興言易者六家獨費氏傳古文易而不立於學官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去無咎悔亡惟費氏經與古文同然則真孔氏遺

書也。東京馬融、鄭元皆為費氏學,其書始盛行。今學 官所列王弼《易》,雖宗莊、老,其書固鄭氏書也。費氏《易》, 在漢諸家中最近古,最見擯斥,千載之後,巋然獨在, 豈非天哉!自康成、輔嗣合彖象文言於經學者,遂不 見古本。近世嵩山晁氏編《古周易》,將以復於其舊,而 其刊補離合之際,賢者或以為未安。祖謙謹因晁氏 書參考傳記,復定為十二篇。篇目卷帙,一以古為斷, 其說具於《音訓》云。淳熙八年五月朢日,謹書。

按朱熹跋古文周易經傳十二篇亡友東萊呂祖謙伯恭父之所定而音訓一篇則其門人金華王莘叟之所筆受也熹嘗以為易經本為卜筮而作皆因吉

凶以示訓戒,故其言雖約而所包甚廣。夫子作《傳》,亦 略舉其一端以見凡例而已。然自諸儒分《經》合《傳》之 後,學者便文取義,往往未及玩心全經,而遽執《傳》之 一端以為定說,於是一卦一爻僅為一事,而《易》之為 用反有所局,而無以通乎天下之故。若是者熹蓋病 之,是以三復伯恭父之書而有發焉,非特為其章句 之近古而已也。《音訓》則妄意其或有所遺脫。莘叟蓋 言「書甫畢而伯恭父歿」,是則固宜,然亦未敢輒補也。

為之別見於篇後云 按又辨晁氏呂氏得失熹按晁氏說與呂氏大同小異蓋互有得失也先儒雖言費氏以彖象文言參解易爻然初不言其分傳以附

經也。至於鄭康成始合《彖》象於經,則《魏志》之言甚明。 而《詩疏》亦云,漢初為傳訓者,皆與《經》別行。三《傳》之文, 不與經連,故石經書《公羊傳》皆無經文,而《藝文志》所 載《毛詩故訓傳》,亦與《經》別。及馬融為《周禮注》,乃云「欲 省學者兩讀,故具載本文,而說經為注。」馬、鄭相去不 遠,蓋倣其意而為之爾。故呂氏於此義為得之,而晁 氏不能無失。至晁謂初亂古制時,猶若今之《乾卦》《彖》 《象》,并《繫辭》末,而卒大亂於王弼。則其說原於孔《疏》而 呂氏不取也。蓋孔《疏》之言曰:「夫子所作象辭,元在六 爻經辭之後,以自卑退,不敢干亂先聖正經之辭。」及 至輔嗣之意,以為象者本釋《經》文,宜相附近,其義易 了,故分爻之《象》辭,各附其當爻下言之。此其以為夫 子所作,元在《經》辭之後,為夫子所自定,雖未免於有 失,而謂輔嗣分爻之象以附當爻,則為得之,故晁氏 捨其半而取其半也。其實今所定復為十二篇者,古 《經》之舊也。王弼注本之《乾卦》,蓋存鄭氏所附之例也。 《坤》以下六十三卦,又弼之所自分也。呂氏於《跋語》雖 言康成、輔嗣合傳於《經》,然於《音訓》乃獨歸之鄭氏,而 不及王弼,則未知其何以為二家之別,而於王本《經》 《傳》次第兩體之不同,亦不知其所以為說矣,豈非闕 哉?

《古易音訓》
一卷

按朱鑑跋先生著述經傳悉加音訓而於易獨否者以有東萊先生此書也鑑既刊啟蒙本義念音訓不可闕因取寶婺臨漳鄂渚本親正訛誤六十餘字而

併刊之。如《豫》爻之「簪」、《損》象之「窒」,則有未詳者。然非有 害於文義,已足為善本矣。至於《嵩山古易跋語》,先公 嘗折衷晁、呂之說於其後。今三本所載不同,而文集 中乃有晚歲書,委鄂教滕珙以改換最後兩版者,其 為後出無疑云。

按王柏序予暇日校正音訓而有未能釋然于可疑者久之方悟成公之謹于闕疑也善於復古也所謂古文者今亡矣昔劉向嘗以中古文易校施讎孟喜

梁丘賀三家多有脫落,獨《費氏經》與古文同,鄭康成、 王輔嗣固皆出于費氏。今之《易》,即古文《易》也,今易之 字,即非古文之字也。況籀篆既更,隸正益異,轉相傳 寫之訛,豈能盡合於古哉?晁氏既不能見《古文易》,今 所按古文,不知其何所據也。姑以古文異同者言之, 今之若古之字也。以為當從古也。凡《經》《傳》皆書此。 宜也。自《乾》以下既更此,若獨于《離》卦出此二。豈 不可疑乎?「趾」之為止,誠古也,或加足,或去之,亦豈有 二義哉?「拯」之為「承」,亦古也,而又不一於「承」,何也?「娶」之 為「取」,「鮮」之為「尟」,未嘗盡出於一,如「亨亨佑祐」之類,尚 多有之,若「喪」之與。非有大異,特筆法互有得失耳, 成公豈不能訂其是而歸于一乎?闕疑存古之道,不 當若是,此成公所以一循其舊也。其大不得已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