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一地十章》移在「天數五」之上,此則存程子、張子之言, 有不容不移者。今成公於字音因晁氏之舊而增廣 之,異同之間不敢輕加一字,謹之重之,如此之至也。 乃于千載傳襲不疑之書,銳然撥亂而反之正,則其 不可不復古也審矣。晁氏先于復古者也,成公豈苟 從者,志偶同也。至於訂古有未盡善者,則成公亦不 得而盡從也。曰「古」字,曰「今」字,曰「籀」字,曰「篆」字,曰「隸」字, 分別若甚精,訂定若甚確,徐而考之,蓋亦未能盡合 乎法也。至於卦氣,斷其字之是非有無,此則不能不 疑也。抑嘗思之,不有音訓,類其同異,則不知諸儒之 得失;不見諸儒之異同得失,則不知伊洛以來傳義 之精也。音訓之有益于後學如此。知其所以異,而能 察其所當同,而後可以謂之善觀。今大綱領既正,《音 訓》甫畢,而《成公夢奠》精神,全在卷第之下分行注中, 讀者尤當留意焉。

朱熹易學啟蒙三卷

按熹自序聖人觀象以畫卦揲蓍以命爻使天下後世之人皆有以決嫌疑定猶豫而不迷於吉凶悔吝之途其功可謂盛矣然其為卦也自本而榦自榦而

「支,其勢若有所迫而不能已。其為蓍也,分合進退,縱 橫順逆,亦無往而不相值焉」,是豈聖人心思智慮之 所得為也哉?特氣數之自然形于法象,見于圖書者, 有以啟于其心而假手焉耳。近世學者,類喜談《易》而 不察乎此,其專於文義者,既支離散漫而無所根著; 其涉于象數者,又皆牽合傅會,而或以為出於聖人 心思智慮之所為也。若是者,予竊病焉。因與同志頗 輯舊聞,為書四篇,以示初學,使毋疑其說云。

《蓍卦考誤》
一卷

按熹自序揲蓍之法見于大傳雖不甚詳然熟讀而徐究之使其前後反覆互相發明則亦無難曉者但疏家小失其旨而辨之者又大失焉是以說愈多而

「法愈亂也。」因讀郭氏《辨疑》。為考其誤云。

《損益象說》
一卷

按黃幹跋損益之義大矣聖人獨有取于懲忿窒欲遷善改過何哉正心修身者學問之大端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也古之學者無一念不在身心之中

「後之學者。無一念不在身心之外。此賢愚所由分。而 聖人之所為深戒也。」晦菴先生二象以授學徒江 君孚先,所警於後學者至矣。孚先以示其同學黃幹, 三復敬玩,刻之臨川縣學,以勉同志,庶亦知所以自 警哉!嘉定己巳暮春。

朱鑑集文公易說二十三卷

按鑑自序先文公于易有啟蒙有本義皆所以發明往聖前民用之意而易說之輯蓋取諸門人記錄問答之語往往與啟蒙本義交相發揮則又鑑假守富

川時所會稡者也。建陽趙令刊此編於縣齋,鑑嘗為 之序。今復以付之書市使鋟梓,以廣其傳,不復敢贅 為之說云。淳祐壬子春王正月朔,適孫朝請大夫主 管紹興府千秋鴻禧觀朱鑑謹識。

張浚紫巖易傳十卷

按張獻之跋曾王父忠獻公潛心於易嘗為之傳前後兩著槁親題第二槁云此本改正處極多紹興戊寅四月六日某書始為定本矣獻之頃嘗繕錄之附

以《讀易雜說》通為十卷,藏之於家。忠獻嘗與屏山劉 公書云:「無他用心,惟靜默體道,卒究聖人心法。」又答 澹庵胡公書云:「杜門亦惟聖賢之道是求,夫求而得 之者,其在是矣。」惜其傳之未廣,揭來舂陵,刻于郡齋, 與學者共之。嘉定庚辰仲冬吉旦,曾孫獻之書。

按郭朴後序紫巖居士易解并雜說共十卷宋忠獻魏國張公所著也公少嘗讀書蜀之綿竹山中後遂稱紫巖居士云公平生於書無所不讀然專志六經

《論》《孟》,而於《易》尤為精篤。蓋自其在太學時,聞乾坤之 說於蓬州老儒嚴賡,比躋顯位,屢陟屢罷。居閩、居永、 居連、居長沙,投閒屏逖,前後二十餘年。闔門謝客,惟 以書史自娛。日夕讀《易》,精思大旨,述之於編。晚歲更 定前說,遂成一家言。編內間引伊川程先生說,然微 言奧義,發四聖之蘊;至言典論,垂百世之訓者,殆與 「程《傳》相表裡,讀者當自得之。」顧今海內罕有刻本,久 且湮沒無傳,可惜也。朴向得錄本於林慮李龍岡主 事,龍岡錄自毘陵唐荊川太史朴,頃歲告歸鄴里,成 皋王傳《易論》及《易注》,因取朴所藏本,命子鎮國元易 刻焉。與海內學《易》者,共甚盛心也,豈獨斯編之幸已 哉!王懋學樂善攻古文辭,蔚有賢譽,其篤嗜古籍,摉 闡逸編,克循考康王之懿範,云刻既成,庸識末由於 末簡。萬曆甲戌孟秋朔日,安陽東野郭朴敬書。

劉文郁周易宏綱八卷

按楊萬里序古有其事世無其說今有一人焉倡而為之說天下其信之乎曰愕焉而已矣信焉則否既有一人焉為之說矣又有一人焉見焉聞焉而和之

曰:「然。天下其信之乎?」曰:「疑焉而已矣,信焉則未也。然 已不愕矣。一人倡之矣,一人和之矣。又有一人焉,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