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3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體,而八卦亦未嘗無覆卦之體也。王輔嗣曰:「卦者時 也,時有否、泰,用有行藏,一時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時 之吉,可反而凶也。故卦以反對。」然知覆卦反對而已, 元不知覆卦之用。夫《易》窮則變,變則通爻。自初而至 上,卦之窮也。筮焉而皆遇七八,占之窮也。不有以變 而通之,將若之何?聖人為是設覆卦,與六爻通之為 七。上爻處卦窮之地,則以是變而之初爻。六遇七、八 不動,則以是變而之九六。觀五十六卦覆之而成兩 卦,則以偶相比。八卦覆之,惟成一卦,則各居其所焉, 聖人之意殆非偶然者矣。邵康節以乾坤離坎、《大過》 《頤》《中孚》《小過》為不可易,蓋五十六卦覆之則變它卦, 惟此八卦覆之,不失本卦之體,此其與諸卦異而不 可易者也。伏羲畫卦八,此有乾坤離坎,而震艮巽兌 不與焉者。按:八純卦固有對覆存乎其間,震艮巽兌 覆之亦成兩卦,乾坤離坎覆之,亦惟成一卦,故康節 謂「八卦之象,不易者四,重卦之象,不易者八。」然震艮 巽兌非不與乎此,頤《小過》震艮之寓也,《中孚》《大過》巽 兌之遇也。先儒謂初畫八卦設奇偶兩畫,以象陰陽。 又曰:「六十四卦皆從乾坤而來,凡奇皆乾而凡偶皆 坤也。」用是知離坎以下六卦之體覆正若一與乾坤 等,而九六之用獨見于二卦者,以乾坤奇偶之畫,足 以包六十二卦,而六陰六陽之畫,純一不駮,亦六卦 之所無也。此兩卦六爻皆遇七,則覆卦而以用九占 之;皆遇八,則覆卦而以用六占之。離坎以下六爻,皆 遇七八,亦以覆卦為占。六卦非純畫也。六位之外無 他爻,則各占其卦下之辭。至若五十六卦,《屯》六爻皆 遇七八,則覆而占《蒙》。《蒙》六爻皆遇七八,則覆而占《屯》。 他卦倣此占焉。夫六爻不動而以覆體為占,始於《乾》, 終於《未濟》,諸卦之所同也。如此而後一卦之變可以 為六十四,而六十四卦之變可以為四千九十六矣。 劉夢得曰:「《筮》為《乾》者,常遇七,斯得《乾》矣。筮為坤者,常 遇八,斯得《坤》矣。」沈存中曰:「惟動則有占,不動則無矣。 今人以《易》筮者,雖不動,亦引爻辭斷之。《易》中但有九 六,既不動則是七八,安得用九六爻辭?」豈亦未悟覆 卦之變耶?覆卦六十四,專為七八爻設,夫使六爻皆 遇七八,而終於不動,非《易》窮則變之旨也。列禦寇曰: 「《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究也,乃 復變而為一。」蘇文忠亦曰:「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皆據其末而反求其本者也。故曰:《易》逆數也。」其有見 于此乎?且卦遇七八,固當以九六為占。列禦寇謂七 變而為九,穆姜筮遇《艮》之八變而占隨之六二,是七 可變而九,八可變而六。如《乾》上爻本得七,覆卦則為 初九矣,故曰「用九。」坤上爻本得八,覆卦則為初六矣, 故曰「用六。」所謂七八未嘗不動也,惟窮則變焉爾。先 儒言用九只在上九一爻。伊川先生以為不然,曰:「六 爻皆用九,故曰見群龍。」都氏因先儒之誤,遂以上九、 「月九」合之曰:此《乾》之《夬》也。自一陽來復至五陽為夬, 進而不已。六陽為乾,故有用九之義,而變體為「夬。」按: 蔡墨以用九為乾之坤,蓋取六陽之變言之,不變則 固為乾,今去其一而以五為義,非也。矧,上九,用九之 辭,正爾相反。上九處六爻之極,為群龍之首,史所謂 上而不能下,伸而不能詘,往而不能自返者,故曰:「亢 龍有悔,窮之災也。」若用九,則舍首爻之亢極而復居 初爻隱潛之地,《經》所謂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 故曰「天德不可為首」,孰謂二爻可一也哉?注疏之說, 大抵以初為首,如《比》之初六,注曰:「處比之始,為比之 首。」其上六,比之無首,無所終也,《正義》曰:不能為比之 初首,故無終。是不以上為首也。王輔嗣謂初上無陰 陽定位,然以為尊者陽之所處,故陽居尊位。今上爻 居一卦之首,可不謂尊乎?蘇文忠曰:「初上者,本末之 地也。以陽居之則正,以陰居之則顛。」按:《比》之上六,陽 不首而以陰居之,不得其正,故曰「無首。」文忠解此爻, 則又曰:「《比》之無首,猶言無素也。窮而後比,是無素也。」 蓋無首,或以事言,或以象言。《比》之「無首」,以事言者也。 「用九之無首」,以象言者也。先儒謂凡以首以角而取 象者,未嘗不在于上。以足以尾言者,未嘗不在于初。 觀《既濟》《未濟》初上之辭,則概可見矣。輔嗣亦曰:「夫以 剛健而居人之首,則物之所不與,故乾吉在無首。」穎 達亦曰:「天德剛健,不可更懷尊剛為物之首。」又曰:「人 君位實尊高,故云首出。志須卑下,故云『無首吉』。」然知 以《乾》為首,而不能推明上爻為首之義,何哉?惟朱子 發謂:「以畫卦言之,則初為始,上為終;以成卦言之,則 上為首,初為尾。」其言最為明了。勾微云:「加用九用六 之虛位,欲明君臣進退之理。」按用九用六,論正卦固 不在六位之數,論《覆卦》則與六爻通之為七。輔嗣謂 爻之所處即謂之位,二用而為虛位,其然,豈其然乎? 至言君臣進退之理,則為近之。蓋《乾》之上九,如堯在 位七十載之時;至用九,則如授舜之後,其天下已治, 而聖人退藏于密之象歟?《坤》之上六,如周公誕保文 武,受命七年之時;至用六,則如居東之後,亦大臣功 成名遂身退之象。歟淵乎二用之旨也,聖人以此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