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3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萬世君臣之大法,宜他卦莫得而並。《歟》!《乾》正卦有「時 乘六龍」之文,合六陽而為卦也。《覆卦》有「見群龍」之文, 合六陽而為爻也。又卦與爻皆以乾元為稱,其異者 覆卦以上為初耳。坤卦類此。今側注初上之文,以見 覆卦之象。并變卦、《對卦》、覆卦各為之圖。古經以卦為 名,而象寓其中,以畫為九六及二用以位積之為初 上。至《十翼》而後卦以名列,《象》著兩體爻書,九、六、二用, 有初上、二、四、三、五之文。今舉從其初,以《彖辭》歸之《卦》, 下以《繫辭》歸之《爻下》以《上、下體》歸之《象傳》,以卦名及 初、上、九、六、二用之文歸之《繫辭傳》,以《上、下經》仍為兩 篇,《傳》為十篇,然後古十二篇之《易》,復得其全矣。疑此 孔氏之舊也。凡經傳之文,去其後儒所加,《彖》曰、《象》曰, 《文言》曰及卦名《比》《大有》爻位用九用六之類,省文則 仍舊貫闕之。葉左丞論《坎卦》云:「卦辭首曰習坎,《彖》曰 習坎,重險也。」以為卦固名坎,而「習坎」乃其卦辭,傳經 者闕其「坎」字。闕二字及。徐氏亦云:「上脫一字。」晁以道詹 事云:「例諸今文則脫,在古文則不脫,古文即以其卦 為其名故也。」是說固然,第《經》雖不脫,而《彖》文脫之。又 《同人彖傳》「同人曰,同人于野,亨。」王昭素謂此「『同人曰』 三字錯。」按:《正義》云:「《彖》有疊卦名而稱其卦者,《同人》之 《彖》稱『同人曰』,猶言《同人》卦曰也。『同人于野,亨』,是同人 卦下之文也。如此」,則「同人曰」三字,乃其卦名,故《彖傳》 引之,非錯也。《彖傳》有同人卦名,今卦闕其名者,意經 傳參錯,後儒見卦名「同人」與卦辭「同人于野,亨」連文, 遂省「同人」字,不知卦名與卦下之文,本自異卷,弗可 省已。《履》《否》諸卦亦如之,本文當云「同人」,「同人于野,亨」, 《履》當云「履,履虎尾」,「否」當云「否,否之匪人。」《艮》當云「艮艮 其背」,「坎」,當云「坎『習坎有孚,維心亨』」五卦凡省六字,傳 不附經,則此五卦在《繫辭傳》獨無卦名矣,于文宜復。 今但注逐卦下,弗敢傳,蓋謹缺文也。夫《易》之為書至 矣,其蘊奧微妙,非深造自得者未易言也。仁傑不佞, 未嘗一得其門戶,獨次其舊文而欲復之。紹興辛巳 之冬,書始萌芽,博攷深求,又二十八年而後定。《古經》 一失,復之之難如是哉!是以君子重變古也。噫!復之 難而知之為尤難。後世子雲,其有無不可以逆計而 知或靳之曰:「今《易》尚不能明,如古《易》何?」覆瓿之譏,固 前知其如此,此則非仁傑之所恤也。姑以待好古不 惑之君子而折衷焉。

鄭剛中周易窺餘十五卷

按剛中自序窺餘窺竊易家餘意綴緝而成也老來心志凋落健忘自覺所學漸次遺失恐他時兒童輩有問寖就荒唐無以對故取平日所誦今昔易學與

意會者,輒次第編錄,時自省覽。此窺餘之所為作,所 為名,序之所為縷縷也。伏羲氏畫八卦,古無異論,至 重卦則指名不一。鄭康成輩謂神農,孫盛謂大禹,史 遷、揚雄謂文王,攻為神農之說者曰:「耒耜之利,日中 之市,固已收諸《益》,取諸《噬嗑》,豈應後來方重卦?」神農 之說破,則盛以下,自當無語矣。孔穎達、王弼又謂「伏 羲氏始用蓍,十有八變而成卦,觀變之數,則用蓍,猶 在六爻之後,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治,而書契之作,取 諸夬。重卦者,非伏羲乎?伏羲氏既畫卦,又為重卦,文 王為卦下之辭,又分上下經,孔子為《十翼》,周公為爻 辭,此《易緯》所謂三聖人而周公不與者。周公本文考 之志而為之,舉文王,則知周公之聖也。」穎達既堅守, 弼論不移,後之立異相可否者,猶夫是已。要指摘相 勝,無明白證據,當以王、孔為允。復有疑者曰:爻辭亦 文王所作,非周公也。此蓋不攷《明夷》爾。文在羑里,無 自稱文王之理,亦不得先謂箕子為明夷。韓宣子適 魯,見《易象》云「吾乃知周公之德。」則公作爻辭,何疑焉? 馬融、陸績皆知此意也。《繫辭》曰:「知者觀彖辭,則思過 半矣。」又曰:「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遂又疑 夫子不應自贊如此,彖辭必文王所為也,曾不知卦 下之辭乃文王所繫,其所繫辭亦可謂之彖。夫子于 上下繫特贊序之,與夫子所謂《彖繫》自不相礙。范諤 昌誤疑《乾彖》與《文言》重複,而謂文王為彖者,亦此類 也。至于《十翼》之目,亦復紛紛以《彖》《象》《繫辭》三者各分 上下,而與《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四篇號為十者,穎達 主之。《彖》也,《大、小象》也,上、下,《繫辭》也,《乾坤》,《文言》也,而與 《序卦》《說卦》《雜卦》三篇號為十者,胡旦主之。以《象》分大 小,而不以《彖》分上下。旦說為勝,以《文言》分乾坤,似未 安,去古遠矣。學者要當以意所安者為是,故兩存之, 以俟來哲。通乎此然後可以讀《易》。或問曰:「子為書始 《屯》《蒙》,何也?」曰:「予于乾坤不敢談也。《易》者天地萬物之 奧,乾坤則又《易》之奧。聖人妙《易》書之神而藏之乾坤, 其所示人者猶委曲載之《文言》,孰謂學者可以言定 乎?尊乾坤而不敢論。自《屯蒙》而往,以象求爻,因爻識 卦,萬有一見。其髣髴,則隨子索母,沿流尋源,乾坤之 微,或可得而探也。今固未敢妄有窺焉。」又問:「《易》自商 瞿、子木親受業夫子,下抵漢、魏,專門名家者不勝計。 雖互有得失之論,大抵不過象、義二者。就其意旨不 合,最甚者惟李鼎祚、王弼。其專用象變三十餘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