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4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著矣,捨畫則象不明矣。故三畫為八卦,六畫為六十 四卦。畫變則象異,畫不變則象同,象有體而理無跡 也,有體則顯,無跡則隱,本隱以之顯,聖人立象之意 也。「即顯以索隱」,學者觀象之方也。文王猶懼後人未 能有見,故發其凡于卦之彖,周公又本文王之旨,著 其變于卦之爻,爻彖之詞具,而于象與理可以見其 端倪矣。雖然,聖人之經,或言約而旨博,或語密而義 深,讀者未必遽了,非文王、周公故隱而不發也。開其 端于言之中,而存其意于言之外,欲學者深思而自 得之,則象所蘊畜,義味深長,可玩而不可厭也。尼父 生知之聖也,而讀《易》韋編三絕,且曰:「加我數年,則于 《易》道彬彬矣。」《十翼》訓釋,不憚辭費,學者豈得《易》言之 哉?秦焚古文字,《易》以卜筮之書幸存,此天地鬼神之 所護持,以詔來世。而自漢以來,《易》道不明,焦延壽、京 房、孟喜之徒,遁入于小數曲學無足深誚。而鄭元、虞 翻之徒,穿鑿附會,象既支離,理滋晦蝕。王弼承其後, 遽棄《象》不論,後人樂其說之簡且便也。故漢儒之學 盡廢,而弼之注釋獨行于今。然木上有水為井,以木 巽火為鼎,上止下動為《頤》,頤中有物為《噬嗑》。此四卦, 雖弼不能削去其象也。夫六十四卦等耳,豈有四卦 當論其象,六十卦可略而不議乎?弼之言曰:「筌所以 在魚,得魚而忘筌;蹄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象 之筌也;象者,意之蹄也。捨筌蹄無以得魚兔,則捨象 求意。」弼亦知其不可,而猥曰:「義苟在健,何必《乾》始為 馬?類苟在順,何必《坤》始為牛?」是未得魚兔,先棄筌蹄 之說也。或者知象不可去,既不能盡通,又不肯闕所 不知,則為之說曰:「《易》之有象,猶《書》有譬喻,《詩》有比興 也。象不可去,亦不必泥,得其意足矣。」此與弼說無異, 亦未為確論也。夫《易》,三聖人所盡心也,立義深于《詩》 《書》,而措辭嚴于《春秋》。《書》之有譬,《詩》之有比,惟意所之, 初無定旨。《易》象反是,以奇耦之畫摹寫天地萬物之 形似,而寄于六十四卦之「中,一卦六畫,畫有此象,聖 人即著之于辭,畫無此象,不泛然旁引曲取也。豈得 執《詩》《書》比興為例哉?」前輩嘗有疑其不然者,故于象 數求之加詳,然掇拾先儒舊說,嚼糟粕之餘,失甘香 之味,其所發明無幾耳。炎讀《易》三十年,不得其門而 入。歲在辛亥,始脫為縣之厄。明年,歸自中都,僑寓古 艾,杜門卻掃,尋繹舊學,久之若有所悟,譬猶往來熟 習于山海之間,雖未能手探其玉,然寶氣所在。或望 而見之。因釋然笑曰:「觀六畫之象而未合于爻彖之 辭,是未得其象也。翫爻象之辭而未合乎六爻之象, 是未得其辭也。象與辭未能融會,而曰得聖人之意, 其中否特未定也。管蠡之見,何足以窺測高深?」本之 于畫,驗之于辭,對觀互攷,二者如合符契,則筆記之, 其未達者闕焉。以為聖經不可易知,固不可強通也。 而河南邵氏曰:「畫前有《易》,刪後無詩,不特以象為可 忘,且併以畫為可遺。」其說高矣,《易》而可以無畫,但不 知三聖盡心于此,以垂世立教者,其旨果安在也?或 曰:然則《易》盡于畫乎?曰:「《易》者,變也,其變始于乾坤,天 地闔闢一乾坤也。吾身動靜亦一乾坤,而畫能盡之 乎?自乾坤而上不可以象求,以通變而不窮者命之 曰道,藏用而不測者命之曰神,孑獨而無對者命之 曰太極,而畫能示之乎?雖然,無畫而可以體《易》,伏羲 文王之事也;有畫而後可以語《易》,學者之事也。不翫 周公、尼父之辭」,而曰:「吾求《易》于六爻之外」,此係風捕 影之類,而炎則不敢已矣。將以此得罪于傳道之賢 哲,未可知也;將以此見取于好古之君子,亦未可知 也。

按戴表元後序易以象為書而理附焉亦猶人之有是耳目口鼻四體然後可以論其視聽言動云爾而世之言理者先去象不知去象則理于何所附而存

哉?漢之《易林》,存者惟焦氏一家,士大夫占筮多用之, 其餘京房、孟喜諸人之學,竊意王弼注未行時,必且 家有其說,一時以好惡廢棄,而千載之下遂茫然不 可復攷。予為之恨恨久矣。然亦疑古聖人之為此書, 何緣止于卜筮?最後乃得新安朱文公《本義啟蒙》,于 程邵外,時時出入沙、隨、漢上,而一斷以占法上,不失 潔靜精微之教,而下可通吉凶鬼神之數,于是盡舍 他學而學之。今又得雙溪王公筆記,其說以畫起象, 以象明理。又謂「雜物撰德,興于中爻,而互體不可廢。」 又謂「麻衣非直,《河圖》非錯」之類。討論講貫,又在文公 鄉閭師友間,幾于鶴鳴而子和也。語曰:「屨不必同,同 於適足。味不必同,同於適口。語不必」同,同于適理,學 者取其大要,而姑置其小疑云。

鄭汝諧周易翼傳二卷

按汝諧自序古今傳易者多矣至河南程氏始屏諸家艱深之說而析之以明白簡易之理一時學者知所師承如瞽者之明如聵者之聽如倀倀於冥塗者

「識其所趨,猗與盛哉!」汝諧伏讀其書而愬其所得者, 曰:「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也。」學者不得此理,而謂得三 聖之心,皆妄也。何者?《易》精微之書也。然聖人所以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