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4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復熟畫辭而為此書,庶幾緣是指入《易》之迷津,求體 《易》之實用。或曰:「子何沈錮辭畫,不能融渾希微若是 哉?」余曰:「程子論為學之害曰:昔之害乘其迷暗,今之 害因其高明,自謂之窮神知化,實則不足以開物成 務。言為無不周偏,實則外于倫理。嗟夫!淺深非二水, 體用非二物,精粗無二理也。《易》之為書,言近而指遠, 不知言何以知其指通乎?近則遠固在是。」儻慕遠而 失諸近,吾知兩失之而已爾。世或外辭畫以求《易》,則 此書為贅,否則不易吾言矣。程子之論,真為學之大 閑歟!

《筮宗》
三卷

按汝梅自序神哉蓍乎聖人所以決疑定志明吉凶以成大業斯興治輔化之務君子所當盡心非卜史事也聖人無惑眾人未能免惑聖人不欲以己意解

人之惑,天生神物,以前民用。聖人託之,雖曰神道設 教,非無是理,而矯誣斯世也。太極既判,氣化而凝,寒 暑之往來,三光之運燭,動者植者之榮瘁消長,夫孰 使然?必有妙于其間者。故禍福之至,有開必先,斯實 然之理。若而吉,若而凶,曷去曷就?眾人惑焉。聖人洞 其幾而發其蘊,而神蓍告焉?是以事舉而民信,業鉅 「而名巍。若夫進德修業之君子,趨吉避凶之眾人,莫 不以之。」嗟夫!有蓍道之生于庖犧,有蓍用之著于媯 帝,而詳于《箕疇》。筮有職,大宗伯率之揲有法,《大傳》明 之,占有驗,《左氏傳》《國語》可考也。孔聖沒銷歇至唐,始 有裔孫推明其法,幸經程子、朱子之訂正,後學得講 求之。汝梅承先君子之訓,且俾博考先傳,粗得其說, 作《筮宗》。宗,聚也。筮之學,聚此編也。抑嘗聞太極未判, 則為陰為陽不可測判,則陰陽著矣。蓍未分則為九 六為七八未可辨分,則九六七八定矣。人心未動,則 為吉為凶未可必動,則吉凶斷矣。方無思無為,寂然 不動之時,吾心猶太極也,猶未分之蓍也。一有感焉, 圖存而亡兆,計安而「危伏」,固不待駟舌之追,措諸事 業,而吉凶禍福已對立於胸中。是知吉凶界限,判於 心動之初,君子必恐懼於不聞不睹,而致謹於喜怒 哀樂之未發,使此心凝然湛焉,昭乎絜如,常若太極 之未判,蓍策之未分,則天理全,人欲盡。念茲釋茲,語 默出處,皆純乎道。夫如是,有不動動斯吉,有不筮,筮 斯神,此聖人心筮之妙,是為蓍筮之本。

宋李燾周易古經八篇

按燾自序周易古經八篇并呂氏晁氏後記各一篇謹按元豐五年正愍呂公微仲始釐析王輔嗣篇第別定為十有二如劉歆六藝略首所列施孟梁丘三

家者,刻板置成都學官,于文字句讀,初無增損。建中 靖國元年,景迂晁生以道又輯諸家異同,或斷以己 意,有增有減,篇第則倣費長翁未解輔嗣未注以前 舊本,獨并十二為「八」耳。呂、晁各出所見,初不相祖述, 亦猶李敏仲與王子雍殊隔,而傳《易》《書》《詩》《禮》,其指歸 則暗合。學者必貴自得,大抵如此。呂氏于《卦爻》《彖》《象》 《繫辭》並分上下,自《咸》以後為《下經》《下彖》《下象》,自「八卦 成列」以後為《下繫》,而《文言》乃次《下繫》。晁氏俱不分上 下,更以《文言》先《繫辭》,餘同呂氏。今八篇次第,實從晁 氏,總名《周易》。古經則從呂氏,若晁氏但名《古周易》也。 或疑孔子有因爻辭而申言之,若無所損益于其辭 之義者甚眾,蓋合而觀之也。若別而觀之,殆無可疑。 故讀書必別其合者,合其別者。一合一別,則其義過 半具前矣。晁氏專主北學,凡訂故多取許叔重《說文 解字》、陸德明《音義》,僧一行、李鼎祚、陸希聲及本朝王 昭素、胡翼之、黃聱隅輩所論,亦時采掇。嘉祐以後獨 否,朋友相與講習,自得辨其失得云。

按吳仁傑跋漢藝文志十二篇古經也纔一見於此魏晉以後便自失之隋氏藏書最備亡慮八萬九千卷有奇唐開元麗正殿所藏亦八萬五千餘卷皆不

著錄。國朝文物之盛,一時儒宗嗜古者眾,古文斑斑 間出,如《孝經》《尚書》,學者昔所未睹,因司馬文正、呂汲 公遂大傳于時。于是古《易》有《呂氏書》,又有晁氏書,刊 于成都、宜春兩郡。李仁甫侍郎嘗合二氏之說刊焉, 今復出此編,世遂有三書矣。後進坐眠前修無能為 役,何敢妄出意見?而《易》則古《易》也,亡一字加損,縣故 有學事加奉,自仁傑之來,一切以資公家,迺取為工 木費,并二氏篇第顛末,《三君子後記》,刻置諸校宮。

宋朱元昇三易備遺十卷

按元昇自序周禮春官掌三易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連山作于伏羲用于夏歸藏作于黃帝用于商周易作于文王用于周一代之興必有一代之

《易》雖不相沿襲,而實相貫通。《連山》首《艮》,《歸藏》首《坤》,《周 易》首乾,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是數聖人者 豈各出意見以為斯《易》哉?龍馬之所呈,神龜之所授, 是皆得之天者也。周公相成王,設官分職,命太卜,命 筮人,並掌三《易》,不以周用《周易》,而置《連山》《歸藏》于無 用,是天固將以斯《易》託斯人也。周轍既東,《周禮》廢闕, 天之未喪斯文也,復生孔子為天下木鐸,黜八索,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