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5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本義》之書,沉潛反復,犁然有會于吾心,洙泗微旨乃 可得而尋繹,然其辭尚簡嚴,未能盡達也。因編閱《文 集》《語錄》諸書,凡講辨及此者,隨義條附于《本義》之後, 首尾畢備,毫析縷解,疑義罔不冰釋,標曰《朱子繫辭 發揮》,因藏之笥櫝,以備遺忘。畏齋王君,用功程《傳》,頃 以精本刻梓盱江,謂《大傳》未有善解,見愚所論《發揮》, 愛之不釋,已刊之家塾。蓋將融會二先生之書,以求 《經》《傳》之深旨。書成,復俾基題識其首,乃本朱子論《易》 之意,僭述梗概,與同志共焉。至若朱子指示所以讀 《繫傳》之要,已具見于綱領,茲不贅敘,亦在乎善讀之 而已。

按王柏後序沖漠無朕而萬象已具風氣漸開而人文漸明非一聖一賢之所能盡發故伏羲氏之畫八卦也仰觀俯察近取遠取得河圖而後成雖曰闡陰

陽變化之妙,而其用不過教民決可否之疑而已。歷 唐、虞、夏、商,有占而無文,至文王始繫之以《彖》,周公繫 之以爻,吾夫子又從而為之傳,更三古四聖人,而《易》 之為書始備,蓋非一時之所能備也。文王變後天之 卦,而先天之《易》幾于亡;《大傳》發義理之奧,而變占之 用幾于隱,後世不能會通而並觀,于是尚義理者淫 于文辭,尚變占者淪于術數,而《易》道始離矣。我朝盛 時,邵子密傳羲畫而缺于《辭》,程子晚繹《周經》而缺于 《象》。先後不二十年,而從游非一日,乃不相為謀,而各 自成書,皆臨終而後出。書雖不同,而各極其精微,反 若分傳而互足。異哉,《易》道之所以大明也。由是朱子 著為《本義》,謂「《易》本于占,而義為占而發,懼後學梏于 見聞而未易信也。」又作《啟蒙》四章,先開其祕而祛其 惑。首之以本圖書、原卦畫,示《易》之所由始也。次之以 明蓍策、考變占,示《易》之所以用也。然亦各為一書,而 學者猶未能融會而貫通之。北山何先生,受業勉齋 之門,聞此義為最蚤,晚年纂輯朱子之緒論,羽翼朱 子之成書,不敢自加一字,而條理燦然,群疑盡釋。至 于引《本義》之彖辭參于變占之後,使千百年離而未 合者兩無遺恨,真有得于「體用一原」、「顯微無間」之深 旨,豈不為後人之大幸歟!先生無恙時,因約齋王使 君請刊梓于盱江,嘗命僕序其首,僕固辭不敢承。先 生今亡矣,不可使觀者不知編摩之大意。于是忘其 疏鹵,述其略于後云。

王湜易學一卷

按湜自序余生平喜易內求于己外求于人非一日矣晚得邵康節易學喜不自禁晝夜覃思未嘗暫捨方其有所得也或不寐達旦然聖人至理萬物取之

「不竭。而康節先生遺書,或得于家之草槁,或得于外 之傳聞。草槁則必欲刪而未及,傳聞則有訛謬而未 實,儻不能用心精擇,則是非雜擾而至理終不出矣。」 于是平心如權衡,無今古,無物我,無知愚,無彼此,惟 道是從而輕重之。自希夷先生、陳公而下,如穆伯長、 李挺之以至劉長民《鉤隱圖》之類,兼而思之,罔或遺 佚,亦不敢以私知去取,但重別推衍,使明白易見,或 見不能窺測藩籬而難盡者,作《闕疑說》以示方來,俟 明哲者之思索焉。大抵道之不明,其說有二,愚不肖 者固不足以及此,賢與智者反從而鑿之,其于聖人 妙意,豈不胥失乎哉!凡諸好學君子,當如是求焉可 也。同州王湜序。

薛季宣古文周易十二卷

按季宣自序古易經二篇彖象文言繫辭說卦序卦雜卦總十篇以參校別異同定著十二篇皆已刊正可誦讀也道隱久矣書存而著可即之見道者聖人

之遺經,不幸遭秦絕學,舉煨燼,無完書,惟《易》號「數術 家」,故獨免而傳後。包羲之卦,文王、周公之辭,仲尼之 贊,于是乎具在。天豈有意斯文哉?何其保之之固也。 他經雖元妙難擬,要皆自《易》出也。夫《禮》樂王政之紀 綱,《詩》《書》《春秋》其已事也。凡名教、聲音、性命、事物之理, 非《易》無見也。六經之道,《易》為之宗,故他經亡而傳不 殊。其書之存也,假《易》亡,其數卦,其害將可言哉!天之 所以相後人,如何其至于六經大難之際,迺保《易》全 之,而人有重不幸者,《易》師為之也。夫《易》之為書,廣大 悉備,盡天地萬物之道也。辭占象數,皆其一物,而《易》 師者析之以數,雖互有啟發,于義駁矣。《易》道隱其肇 茲乎?且八卦條陳,六爻咸列,繫辭其不易故也。仲尼 贊述其義,未嘗不錯以成文,分繫卦爻,非其旨矣。欲 明聖人之意,舍故書何稽乎?是以差次其書,盡復于 古。古文不可得見,故以正隸寫之。判《文言》為二篇,象 有小大之別,《易經》無義,不足辨焉。惟《文言》一篇,舊失 其序,雖先儒謂次《彖》《象》,或以為次《繫辭》,以理言之,皆 非其舊。夫乾坤,《易》之門也,非乾坤無以見《易》,故以《文 言》起之,而繫之《彖辭》《象》。若《繫辭》之後,恐未必然。先儒 所云,蓋即今文以求故也。今文布《彖》《象》卦爻之下,故 《文言》不得不居「後」,非元在後也。雖然,不敢以己見為 必得,姑從其近是者之次,以待後之明哲。若夫傳註 之失,得在所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