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推演意言象數之本。至侍講程頤,大變傳注為《易》
作傳,直造先秦,布武聖門,其諸師友,更唱迭和,《易》道 幾明。今二百餘年矣,學者復各擅其師傳,立論,馳說 求新,角奇誕夸而自聖。言義理者不及象數,言象數 者不及義理,又往往雜入偏駁,小數,異端曲學,周卲、 程氏之學復昧沒而不明。其誚王弼,蔑正義,厚誣妄 訾,悖理傷道者,不可勝紀,又甚于專門之弊矣。反覆 壞爛,遂至此極。世代如是之遠,聖人不作如是之久, 蠹食穿鑿如是之眾且多,又豈一人之專見臆度所 能蔽之哉?則聖人之意終不可得而見矣。竊嘗以為, 後世雖無大聖人,兼綜諸聖以述夫聖,如孔子之集 《大成》,苟不以一人自私,曲學自蔽,專門自聖,削去畦 町,芟夷滋蔓,排斥一我,開示公道,合漢魏唐宋諸儒 之學,順考其往,逆徵其來,積數千百年之學,問數十 百人之能事,契其所見,會其所得,合天下以一心,通 天下以一理,貫古今以一易,聖一而後世千之,溯流 求源,問津以濟乎道,則亦庶乎其可也。故不自揆,嘗 欲論次孔子以來述《易》而有合于聖人者,纂為一書, 而未能也。中統元年,詔經持節使宋。宋人館于儀真, 留而不遣。五六年間,頗得肆意經傳。及被劫殺,出居 別室,益曠寂無事。乃據所有書及故所記憶者,自孔 子以來迄于今,凡訓詁論說,諸所注釋,覈其至精,去 其重複,義理象數,兼采並載,巨細不遺不徵。其人唯 是是與,各以世代第其先後。凡諸經傳子史百氏,《易》 之自出而不謬,聖人必當關涉引用者,亦各依世次 編入。其流入佛、老,異端曲說,非聖人意者,則盡刊黜。 夫漢魏傳注之學,則至於魏王氏;唐宋論議之學,則 至于宋程氏。故備錄二氏,以為諸家折衷。《經》有所見 聞者,則彌縫其闕而要終之。且徵之歷代之得失,以 為《易》之事業,窮原極委,致諸道《易》神之本然,以為一 經之綱領,疑而不可固必者,則存而弗論,以俟能者。 積成八十卷。又旁搜遠蹈,創圖立說,為《太極演》二十 卷,申明列聖及諸儒餘意,共為一百卷。《易》之成,俶落 周世,謂之《周易》。近來或單稱《易》及《大易》等以為題而 不言周,有未當言者,故仍稱《周易》。孔子為經作傳,既 謂之傳矣,後之人復為傳注,則皆傳外之傳也,故曰 《外傳》。且示不敢自同于聖人之作也。然亦未敢自為 成書。後來繼今,別有所得,當復增入云。
《太極傳》一卷
按經自序天下之理一隱一顯而已矣故其間有開闔之幾總萃之體變動之用布散之跡焉其始也皆自夫隱而出也其終也皆自夫顯而返也于是天下
之理,無滯無弊,道之大用全體,旁行而不流,確乎其 不可拔而不易。而《易》行乎其間,妙萬物而為神,翕然 而藏,天地萬物無不隱,闢焉而生,天地萬物無不顯。 一翕一闢,一生一藏,一隱一顯,所以為道,所以為易, 所以為神。天地萬物至今而不窮,至今而冥冥也,至 今而昭昭也。是以聖人作《易》,推其隱者而為賾為密, 「為幽為深,為幾為微,窮原築底而無上,反而為顯,于 是為太極。」推其顯者,而為圖為畫,為卦、為爻,為象、為 數、為辭為說,亦窮原築底而無上,復反而為隱,而止 于太極。故《易》之為書,本末一隱顯,太極則其開闔之 幾也,總萃之體也,變動之用也,布散之跡也。故道《易》 神之蘊奧,皆具于太極,而伏羲發之。伏羲之圖,文王 之卦,周公之爻,孔子之象,皆自太極推出,而孔子獨 為言之。故《易》有太極而太極,《易》之本也。學《易》者必先 求其本,本得而《易》道可求矣。「攝網者必提其綱,衣裘 者必挈其領,入室者必由其戶也。」由孔子而來,言《易》 者眾矣。開卷而便及乾坤,直造羲、文,莫不怳惚茫漠, 以為高深幽遠,至簡至易者,而以為至煩至難。夫《易》 成于四聖人之手,莫不先後相因。伏羲演《河圖》,文王 演伏羲,周公演文王,孔子演三聖。後世之言《易》也,則 在夫孔子之後矣。故當由孔子之《易》,以求三聖之《易》, 自流徂源,由末及本也。孔子之《易》,其《彖》《象》《文言》《說卦》 《序卦》《雜卦》,皆所以承三聖擴而充之也。其《繫辭》上下 採索羲文之前,包舉萬世之業。其扶示道本,挈舉《易》 紐,轉斡神機,推出兩儀四象,造起天地萬物,則在夫 《易》有太極之一言,固當即此以為學也。知孔子之《易》, 則知三聖之《易》矣。嘗聞之師,讀《易》者當先讀《繫辭》,其 次《說卦》《序卦》《雜卦》,其次讀乾坤二卦。既精且熟,然後 讀《屯》《蒙》諸卦,此學《易》之序也。蓋意言象數之本皆在 于是矣。故取「太極」一章以為學《易》之標準,類《繫辭》《文 言》《說卦》彖象之名義,探諸太極之前而演其隱,徵諸 太極之後而演其顯,問津洙泗以及河洛,遍參諸儒, 庶幾數年之後可以學《易》、觀道、《易》神之髣髴不失吾 身之極焉。故取道《易神》等二十三條為一類,合為一 圖,以示其序,而各為之說,謂為《易》道蘊極,「演諸太極 之前」者也。其次取「太極」等六條為一類,合為一圖,以 示其序,而各為之說,謂為《易》有太極,所以演太極也。 其次取《易》《書》《詩》《春秋》《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名義》,太極、 皇極等凡二十四條為一類,合為一圖,以示其序,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