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7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十一月。

齊履謙周易本說六卷

按吳澂序易者天地鬼神之奧而五經之原也夫豈易究哉古魏齊履謙伯恆父篤學窮經其志苦其思深其于易也悉去諸儒支蔓之說而存其本著本說

四卷。其辭簡,其法嚴,能以一字一句該卦爻之義。余 讀之而有取焉。于《乾》之《乾》而曰「上《乾》名下卦名。」于《坤》 之《黃裳》而曰「不外事,無上侵。」於《蹇》之「來反」,「來連」而曰 「反二連三。」于《解》之「負且乘」而曰「負四乘二。」以悔亡為 功能掩過,以無悔為功過俱亡。此其訓釋之善者也。 于《屯》之《二》曰「辭之遜,所以見《履》之危、期之速,于以明」 守之堅于《訟》之三曰:「食舊德,則人莫與爭能;從王事 無成,則人莫與爭功。」于《遯》之三與上曰:「係者情牽于 私而功業非所勉。肥者宏博自大,而職事無所屑。」此 其文義之暢者也。《無妄》之妄,謂《史記》作望,意尤明白, 則同乎先儒而擇之精。「《坎》三來之」,謂之為語辭,而不 訓往復。彖來復謂一陽始生于冬至之後,而謂十月 微陽已生者,不然,則異乎先儒而語之,當姑舉其概 如此,他未暇遍舉。嗚呼,伯恆其知《易》教之以潔靜精 微為貴與?然其簡嚴太甚也,觀者鮮或細玩而詳窺, 茲蓋未易與寡見謏聞議也。或曰:「齊氏之說與子之 說,《易》不盡同也。」予曰:「然彼之與予同者,予固服其簡 且嚴矣;其不與予同者,予敢是己之是而必人之同 乎己哉?」亦將因其不同而致思焉。則其同也,其不同 也,皆吾師也。伯恆學孤特行,清介,所守,確乎不移。予 嘗為寮友,君子人也,非止經師而已。

石一鰲周易互言總論十卷

按吳澂序上古聖人作卦象以先天而其體備于八八作蓍數以前民而其用衍于七七八八之象本于一而一無體七七之數始于一而一不用合卦與蓍

是謂之《易》。中古聖人體卦用蓍,繫之彖,繫之爻,其辭 雖為占設,然擬議所言,理無不貫,推而行之,占云乎 哉?秦漢而下,泥術數者漏,演辭義者泛,而《易》道晦矣。 至卲子極探卦象蓍數之原,而《易》之道大明。夫子以 來一人而已,而于文王、周公之辭有未暇及也。若程 子之傳,則因文王、周公之辭以發其真知實踐之理, 「推之為修齊治平之用,宜與三古聖人之《易》而為四, 非可以傳注論。昔夫子年將七十,有『假我數年,卒以 學《易》』」之語,是經豈《易》學哉!主簿傅君以其師石君晉 卿所著《易說》示余,余讀之,喜其說理之當,說象之工。 蓋于象數理學俱嘗究心,世之剽掠掇拾以為說者, 何能幾其十一。聞石君兩目無見,古「之瞽者為樂師, 取其用志不分也。樂,一藝耳,《易》之道,詎一藝所可比 瞽?而為《易》師,亦其外物不接,內境常虛,故能專致若 是與?」或曰:「子之于《易》,與石君不同,何也?」曰:「予補朱義 者也,石廣程《傳》者也。君釋《象》,予亦釋《象》,則皆程朱之 所未言者。雖有不同,而言固各有當也。予又安敢以 予之未必是,而廢石」君之是哉。

俞琰周易集說四十卷

按琰自序周易集說者集諸說之善而為之說也曷為善能明三聖人之本旨則善也夫易始作于伏羲僅有六十四卦之畫而未有辭文王作上下經乃始

「有辭,孔子作《十翼》,其辭乃備。」當知辭本于象,象本于 畫。有畫斯有象,有象斯有辭。《易》之理盡在于畫,詎可 捨六畫之象而專論辭之理哉?捨畫而玩辭,捨象而 窮理,辭雖明,理雖通,非《易》也。漢去古未遠,諸儒訓解, 多論象數,蓋亦有所本。至魏王弼以老莊之虛無倡 於前,晉韓康伯又和于後,聖人之本旨遂晦。沿襲至 於唐,諸儒皆宗之。太宗詔名儒定《九經正義》,於《易》則 取王、韓,而孔穎達輩以當時所尚,故雖其說未盡善, 亦必為之回護。由是二三百年間,皆以虛無為高。至 宋,濂、洛諸公,彬彬輩出,一掃虛無之弊,聖人之本旨 始明。奈何世之尚占而宗邵康節者,則以義理為虛 文;尚辭而宗程伊川者,則以象數為末技,而邵、程之 學分為兩家,羲、畫、《周經》亦為兩途,遂使學者莫之適 從。逮夫紫陽朱子《本義》之作,發卲程之未發,辭必本 於畫,理不外於象,聖人之本旨於是乎大明焉。琰幼 承父師面命,首讀朱子《本義》,次讀程《傳》。長與朋友講 明,則又有程、朱二公所未言者,於心蓋不能無疑。乃 歷考諸家《易》說,摭其「英華,萃為一書,名曰《大易會要》, 凡一百三十卷。不揣固陋,遂自至元甲申,集諸說之 善而為之說,凡四十卷,因名之曰《周易集說》云。元貞 丙申五月六日林屋山人俞琰玉吾叟序。」 按又序: 「予自德祐後,集諸儒之說,為卷一百二十,名曰《大易 會要》。以程、朱二公為主,諸說之善者為輔。又益以平 昔所聞」於師友者,為《周易集說》四十卷。 按後序,予 生平有讀《易》癖,三十年間,雖隆寒大暑不輟。每讀一 字一句而有疑焉,則終日終夜沈思,必欲釋其疑乃 已。洎得其說,則欣然如獲拱璧,親戚朋友咸笑之,以 為學雖勤,而不見用于時,何乃不知時變而自苦若 是耶?予則以理義自悅,猶芻豢之悅口,蓋自得其樂